青銅,是銅與錫、鉛等礦物質的人工合金,銅錫合金稱為錫青銅,銅鉛合金稱為鉛青銅,其他還有鉛錫青銅、鎳青銅等。青銅最初的顏色并非綠色,而是金黃色,只是深埋地底氧化之后生出一層青綠色的銅銹,故稱之為..閱讀全文→
中國青銅的出現,并沒有大量應用于農具、工具等生產性器具的制造,沒有給當時的生產技術帶來任何變革性的影響,當時的生產仍大量使用著原始氏族時期的木器、石器和骨器。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戰國中期。而當青銅剛..閱讀全文→
伯矩鬲,炊酒器具。西周,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各個歷史時期的鑄造遺物、遺址,在各地都有大量發現。 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黃銅制品,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刀,系青銅鑄造而非..閱讀全文→
胄,商代,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出土,江西博物館藏。 與中原地區相比較,江南,西南,晉陜蒙及西北甘肅等地域的青銅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各有特色,它們既受到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創造了具有本..閱讀全文→
騎士貯貝器(為貯存作為流通貨幣的貝而設計的一種器皿), 西漢,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出土,云南博物館藏。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殼,產生于原始氏族時期,由于貝殼不容易得到,又產生了用各種材料仿制的貝,..閱讀全文→
獸面紋鼓,商代,湖北省崇陽縣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據《列子?湯問》記:秦國一位名叫薛譚的人,慕名技師在秦青門下學習唱歌,他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便要離師歸家。秦青不便挽留,親自到郊外為薛譚餞行,..閱讀全文→
鑲嵌狩獵紋豆,銅豆一般為盛肉漿一類食物用具,春秋, 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出土,上海市博物館收藏。 禮器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大類。禮器又叫彝器!耙,常也,謂鐘鼎為宇宙之常器是也”。 (..閱讀全文→
淳化大鼎,西周,陜西淳化縣史家源出土,陜西淳化縣文化館藏。 青銅銘文內容自西周以來最為豐富而廣泛,長篇銘文大量出現,原因在于周作為一個小國,聯合庸、蜀、羌等八國及各路諸侯滅掉了商王而成為天下共..閱讀全文→
夔紋鏡,西周,陜西寶雞市斗雞臺出土,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藏。 古銅鏡在青銅器時代初期就已經出現。就目前考古發現來看,齊家文化的三面銅鏡為我國最早的銅鏡。從齊家文化經商代、西周到春秋時期,我國銅鏡多..閱讀全文→
不論是幾何造型還是動物造型,青銅藝術家們都有非常自覺的美學追求,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從陶器時代開始,造型藝術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一些基本的樸實的美學原則和造型方法已經有一些實物模式,在一代..閱讀全文→
錯金銀云紋犀尊,盛酒器,西漢,出土于陜西省興平縣,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饕餮紋之外,宋代以來有關青銅器的著錄中,將只有一足又類似爬蟲的紋飾歸入夔紋。這種紋飾單獨看像龍紋!渡胶=?大荒東經》說其“蒼..閱讀全文→
癸殳古方尊,旅行用具。西周,上海博物館藏。 青銅器的造型基本可以分為四類:幾何體、幾何體加動物體、動物體以及人物。后兩類實際上就是動物和人物雕塑,特別是三星堆的人物雕像,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閱讀全文→
史前樂舞的產生可能源于原始的巫術宗教活動,春秋以前,有舊六藝之說,為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樂又包含了詩歌、舞蹈、音樂等藝術。到了孔子,以新六藝教人,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并說:興..閱讀全文→
青銅銘文對后世的影響巨大,首先是銘文內容豐富,是第一手歷史記錄,可據此研究商周歷史,其次作為文字,上承甲骨文,下接秦朝小篆,如春秋中期秦公簋銘文即為石鼓、秦篆雛形,故是漢字演變的重要環節。另外,金..閱讀全文→
青銅器中的食器、酒器和樂器,在商周時代并不是一般的日用器具,而是用于祭祀的祭器,以及各種禮儀活動的禮器,這些禮器或又叫重器或神器,象征身份及權力,乃至象征國家王權。 諸侯的等級和等級制度,在青銅器..閱讀全文→
犀足蟠虺紋筒形器,戰國,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藏。 青銅銘文從形式上區分,有不同的格式,從夏代到東周,出現了以下幾種:徽記、冊命、訓誥、追孝、辭、記事、約記、律令、符節、詔令等。 徽記最為簡短,僅一..閱讀全文→
古父己卣,古亞氏為父己所作祭器。商代,上海博物館藏。 從陶器到青銅器,古人的美術才能一直朝著兩個方向在發展,一是立體的塊面特征的描繪,寫實化形成為雕塑,另一種是平面的輪廓特征的描繪歸整化形成圖..閱讀全文→
四虎獸面紋鐃,商代,湖南寧鄉縣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西周的禮制有細致而完整的規范,樂作為當時最重要的祭祀工具和禮儀工具,也在規范之列,故又稱禮樂制度。 西周對天子在不同的祭祀和禮儀活動中使用..閱讀全文→
《史記》記載說,到了舜時,就設立了專職機構,命夔管理樂教,并作《大韶》之樂,用它來達到政治上的教化目的。還記載說,韶樂演奏完時,祖先的神靈降臨,百官諧和,一派升平景象。所以,后世的孔子對韶樂贊嘆不..閱讀全文→
鸮形卣,商代,河南省羅山縣莽張出土,河南省信陽地區博物館藏。 學術界將商周金文分成了五個時期,依次為商代、西周早、中、晚期和春秋戰國時期。這五個時期的金文各具風格。 商代金文較少,但有鮮明的時?.閱讀全文→
長信宮燈,西漢,河北省,滿城縣中山王劉勝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藏。 銅的開采冶煉,使人類跨入了第一個文明時代,誕生了幾大重要的古文明國家,并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冶銅技術是在制陶、采石等手工技藝的..閱讀全文→
很多青銅器上都刻有文字,這些文字稱為青銅器銘文,因古代稱銅為金,故又叫金文,或鐘鼎文,宋代人又叫它“款識”,款是青銅上凸起的文字,識是凹下去的文字。 青銅器自西漢時已有零星出土。銘文在當時作為古文字..閱讀全文→
鳥尊,西周,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出土,陜西省寶雞市博物館藏。 從夏商周到秦漢,各個時代的青銅器造型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特色。一是器型的種類在增減,有些品種甚至為一個時代特..閱讀全文→
鷹首壺,戰國,山東省諸城縣臧家莊出土,山東省諸城縣博物館藏。 陰陽青銅短劍,戰國,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寧城南山根出土,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 商代以前的鑄造工藝都是渾鑄法,即一次性澆鑄成型。..閱讀全文→
金文從書體上來說是大篆,其主要特點是圓渾凝重,如《方彝》銘文,為西周中期作品,其書法凝練平直,筆畫方圓兼備,大小相同,氣韻流動于字里行間。大篆的筆劃只有兩種,一是點,二是劃,點也只有圓點、長點等,..閱讀全文→
彩繪車馬人物銅鏡,西漢,陜西省西安市紅廟坡出土。 從出土實物看,唐代達到了我國銅鏡藝術的顛峰。與漢鏡的神秘、神化相比,唐鏡的世俗氣息更為濃厚,給人以富麗堂皇、大氣厚重、清新活潑的感覺。在造型、..閱讀全文→
臥虎扁夔足鼎,商代,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在自然界中,銅以兩種天然狀態存在,一是純銅,呈淡紅色,故又稱紅銅,這種天然銅塊數量極少。另一種是含銅的礦石,如孔雀石、藍銅礦、黃銅..閱讀全文→
樂舞扣節,西漢,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出土,云南博物館藏。 當那些來自地下世界的青銅器以千姿百態的造型重現于后世時,我們有幸看到了1500多年的青銅歲月,它們是特殊的歷史主人。 青銅最早的造型無疑來自于..閱讀全文→
古代的“禮”,從夏朝開始產生,發展到商、西周,每一朝都有各自的“禮”制,以西周最為完備,傳說西周的周公制禮作樂,對各個階層在每一種活動中的器物使用數量、品種都作了詳細而嚴格的規定,以體現各自的身份..閱讀全文→
乳釘紋壺,曾為西漢長安長樂宮中用器。西漢,河北省滿城縣中山王劉勝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藏。 中國青銅器紋飾以饕餮紋、龍紋、鳳紋為代表,讓人一看總會有一種撲面而來、揮之不去的森嚴與神秘,特別是殷商..閱讀全文→
月王勾踐劍,春秋,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史前傳說時代,中國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團,其中黃帝、炎帝屬華夏部族,蚩尤屬東夷部族,其時部族之間戰爭頻繁,其主要作戰武器是木..閱讀全文→
1967年11月15日,在湖北黃石西塞山發掘出了一個南宋時期的錢幣窯藏,從漢朝至南宋,幾乎歷代的銅錢都有,共重110噸,大約有2640萬枚之多,據分析可能是南宋軍民在抗擊蒙古軍隊戰敗撤退前掩埋起來的。 古代的銅錢..閱讀全文→
1975年,在甘肅東鄉的林家村馬家窖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把完整的青銅刀。刀長12.5厘米,材料屬于銅錫合金的青銅,系采用合范法鑄成,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這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制品。 龍虎四環器..閱讀全文→
中國真正意義上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以及在此前后時間出現的金文,古老的書法藝術也幾乎與此同時誕生了。 我們今天看甲骨文和金文,從它的運筆、結體、布局、韻味、風格,無一處不古意盎然,無一字不古拙生趣。當..閱讀全文→
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是青銅藝術的主體,它們相互協調,和諧一致,當造型凝重威嚴,其紋飾也趨向于神秘繁復、怪誕,當造型輕靈纖巧,其紋飾則趨向于簡潔、清新而明快。紋飾猶如青銅的外衣,不僅美化了青銅器的外表..閱讀全文→
云紋禁,春秋,河南淅川縣下寺出土。 傳說銅鏡是黃帝發明的。1975年在甘肅齊家坪發現了一面素鏡,1976年又在青海貴南縣發現了一面七角星紋銅鏡,這兩面鏡子距今約4000年。 殷商時期的銅鏡也屢有出土,如殷墟..閱讀全文→
我國銅鏡與其他青銅器幾乎同時產生,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七角星形紋銅鏡,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鏡,用于照面飾容。當中國青銅文明逐步走向衰落,青銅禮器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的秦漢之際,銅鏡藝術..閱讀全文→
中國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線條之美,就在于點畫運筆之間,能讓我們感覺到行駐動靜、流澀枯潤、輕重疾緩。而且這些點畫本身,由于運筆的奇妙,也呈現出萬千景象,呈現出不同的力量之美、形象之美。書評家在品..閱讀全文→
伏鳥雙尾虎,商代,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出土,江西博物館藏。 青銅器的紋飾,在夏商周三代具有各自的特點,其演變歷程與其社會發展有相當大的關系。 夏代的青銅器以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為代表,其中的銅爵..閱讀全文→
古老的“五行說”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組成。金列其中,足以說明金這種物質在古人心目中的份量。這里的金,就是銅。銅的古老,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時代。 有多處文獻記載了史前時期關于古人與..閱讀全文→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