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金子文化:》中原金器-春秋戰國金飾文化

    中原金器-春秋戰國金飾文化


    中原金器金子的歷史春秋戰國:奢侈品的童年

    中原地區本是青銅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的出現,加之禮制衰落,以禮器為代表的青銅器走向了沒落。金器于是大規模地走向歷史前臺,它們不再限于飾品,更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器皿及金鐵、金銅復合器。當然,另一個方面,金器一直作為封建社會帝王將相等上層統治者的奢侈品而加以獨占,同時,代表權力的印章,也用金、銀、銅的貴賤等級來區分權力大小,金子的尊貴地位由此得到進一步強化,有關金子的文化觀念及社會心理也得到確立和擴展,金子成為了財富、權力、貴族奢侈品等各種稀有事物的象征,而奢侈品的身份更是一直延續到今天,并與時尚元素相結合而大行其道,廣為流布。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金器,雖然數量不多,但都很有特色,這些器皿形制較大,用金量一般都較多。這些器皿的出現,開創了我國金質器皿制作的先河,發達的漢唐金器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時期金箔仍然大量使用,錯金及鎏金工藝盛行,產生了一批錯金及鎏金精品,但是,正是這種錯、鎏金工藝成了銅藝的掘墓人,是青銅器的最后絕響。

    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金器,以陜西寶雞益門村戰國晚期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等地出土的器物最具代表性,此外,河北新樂縣中同村戰國墓、陜西鳳翔縣馬家莊春秋秦宗廟遺址、山西長治市分水嶺126號墓出土的金器,都很有名。

    1977年,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批金器,有龍形鑲松石金牌飾,彈簧狀的金環飾,嵌金銀帶鉤,各種車馬器,項圈,最有名的是一件金尊和錯金銀龍鳳方案,錯金銀虎噬鹿座器。金尊高21.3厘米,重903克,堪稱先秦時期金器中的重器。尊身中部突出,飾有半浮雕兩只相向而形的龍紋,均用藍琉璃鑲飾眼珠,格外醒目,又用百銀鑲飾雙翼或雙角黃金白銀交相輝映。尊身下部呈八棱形,上有用點陰刻出的龍鱗狀紋飾,尊身上部為圓筒狀。整個造型十分奇特怪異。

    中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華文化的母地,人文薈萃,經濟繁榮。春秋戰國時的金佃工藝也因此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雖然仍是主要依附于青銅器,但如包、鏤、鑲、錯、鎏金等裝飾技藝不斷翻新。其中,錯金工藝和鎏金工藝在春秋戰國時期作品較多,幾乎成為這一時期中原金佃工藝水平的標志。

    金子越加時尚,又因珍貴而稀有。當時的齊國有個日夜夢想獲得金子的人,一天穿戴得整整齊齊,直奔金子店,見了黃澄澄的金子,伸手奪了就走。差役逮捕了他,問他道:“許多人在場,你為什么公開搶奪別人的金子?” 此人回答說:“我拿的時候,只看見金子,沒看見人!边@就是著名的齊人攫金典故的由來。

    有人以金子為寶,也就有人不貪為寶!稏|周列國志》記載:早年的伍子胥因父兄被殺,逃難吳國,在瀨河邊饑餓難耐,就向碰見的一個洗衣女子求食,這女子把自己的飯給了伍子胥,隨后這女子因還未出嫁卻跟男子說話,便投河自盡了。多年后的伍子胥已成吳王的大將,領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后,經過瀨河,一時百感交集,又不知這女子的家在何處,便將千金投入了瀨河。

    點擊搜索與:金子的歷史相關的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