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幾次遷都,在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和鄭州的商城遺址中,都出土過金飾金片。鄭州商城屬于哪代王都尚無定論,但這里出土的金葉飾片上壓印有夔龍紋,這種紋飾在商代中原地區的青銅器上已司空見慣,其壓印的技法與..閱讀全文→
秦朝雖然短暫,但其國力卻一點也不弱,而且自有其大國的風度。秦朝之興源于商鞅(約前390-前338,戰國時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變法,初始,商鞅怕新法令沒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開,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閱讀全文→
清代是古代官印發展的最高階段,體系及印制規定更為完備。 清代規定,皇帝的印信稱為璽或寶,其材質多樣,有金、木、玉、石等;侍、皇后、皇貴妃、親王、世子之印均為金質,稱為金寶,皇太后、皇后金寶均為..閱讀全文→
金耳墜,戰國,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出土 金耳墜,戰國,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出土 一個十分著名的現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金器工藝也極為發達,與中原地區不相上下,甚至更為完善。 晉..閱讀全文→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繼秦漢統一之后,又長期陷入分裂和動亂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北方,秦漢的長城并沒有擋住韃靼人的入侵,他們潮水般涌入,許多少數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遷徙到長城以內,征服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閱讀全文→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金器皿并不多見,而且現在見到的這一時期的器皿大都帶有外來色彩,具有明顯的波斯薩珊朝藝術風格,造型和紋飾上都深受外來影響。當時流行的一種壺,人們就直接稱為“胡瓶”,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閱讀全文→
明代首飾冠飾多采用金絲工藝,以金絲工藝見長,同時也結合寶石珠玉的鑲嵌。在日用器皿方面,明代帝陵及王陵出土所見,多用掐絲鑲嵌寶石工藝,這一風氣延續至清代。 定陵出土有多件日用金..閱讀全文→
商代時期,不僅有發達的中原文化,西南地區的四川盆地也活躍著一支古蜀文明。位于四川廣漢三星村的“三星堆”遺址所展示出的文化,與中原地區大異其趣。這里出土的金器、陶器、青銅人物雕像等,展現出一個不同于..閱讀全文→
黃金雖然稀少,但在自然界中還是有相對集中的產地,一種是礦山,一種是河床。而含金的河床礦砂也是產金的礦山沖刷下來形成的。 根據一般采金人的經驗,一噸礦石能淘洗幾克或十幾克金,或者,一立方米的礦砂含金..閱讀全文→
周朝時候,魯國人秋胡娶了妻子才五天工夫,就到陳國做官去了。這一去過了五個年頭才回來,在路上秋胡看見一個采桑的婦人,十分歡喜,就下車拿了金子去引誘,可是那采桑的婦人毫不理會。秋胡悶悶不樂地回到家里,..閱讀全文→
金子因其珍貴,從一開始就得到了人們的喜愛。正因其珍貴,所以,人們總要想盡辦法找到它,把它雕塑成心目中的各種形象,供奉著它。即使是它很容易就成為了權力階層的專用,比如把它熔鑄成金英錘打成金冠,或是做..閱讀全文→
藏文金塔,清 清代流傳下來的幾件典禮御用金器,器型都較大,而且黃金及珠寶用量都相當多,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戰國最重的金器為曾侯乙墓出土的蟠紋帶蓋金盞,重2156克,西漢最重的金獸重9000克,此后歷..閱讀全文→
唐朝金器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即許多金器上刻有銘文,用于進奉皇帝。這些銘文長短不等,大都用以標明進奉者的地區、官職、姓名,進奉時間、數量等。如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的唐代金花銀盤,銘文就記錄了該盤為裴肅..閱讀全文→
早在西漢建立初期,漢武帝就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對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具有劃時代影響的絲綢之路從此時開始形成,中國的絲綢、陶瓷、金銀器及其他貨物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開始大規模西運,遠至當時的波斯、羅馬..閱讀全文→
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采金技術基本上使用原始而簡單的淘洗法,即用木盤或淘床,將含有金子的河砂放在木盤或淘床里,放入水中不斷反復淘洗,比重較大的砂金就會沉淀在木盤底部,再一粒一粒地用手挑揀。 鎏金腰..閱讀全文→
佛教隨著絲綢之路一路東傳,到十六國時期,各國首領大多推崇佛教,使得佛教進一步傳播。隨著佛教而來的金銀工藝,也把西方金銀工藝及制品包括佛像一同傳入到國內,使這一時期的金器工藝,漸漸融入了較多的西方神..閱讀全文→
唐代金器除了品種、形制豐富之外,紋圖裝飾也極為講究,紋圖品種和內容題材相當廣泛。就品種而言,有動物、植物、人物及人事活動紋,就內容題材論,則有狩獵、彈琴、游樂、佛事等。而在構圖上,唐代紋飾圖案大多..閱讀全文→
金貝,齊家文化,青海大通縣出土 迄今為止,在史前遺址及夏代文化遺址中沒有發現任何金子及其制品的影蹤。商代的歷史近六百年,西周近三百年,也只有極少量的金飾品出土。這一時期的金器都是用于裝飾的金箔、..閱讀全文→
就南北文化的區別而言,南方重感性,北方重禮尚理。因為地理、文化習俗等等原因,孕育于南方的《楚辭》、《莊子》、《山海經》、《淮南子》中那充滿夸張的想象是與北方的風格大異其趣的,而當它們通過藝術創造表..閱讀全文→
金五銖,漢代 漢代以前就有了黃金貨幣,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南方楚國,就曾鑄有“郢爰”、“陳爰”等印記的金版,由于當時楚國的疆域廣及長江以南及部分北方地區,故這種金版在很多地區都有出土。浙江紹興獅子山..閱讀全文→
中原地區本是青銅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的出現,加之禮制衰落,以禮器為代表的青銅器走向了沒落。金器于是大規模地走向歷史前臺,它們不再限于飾品,更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器皿及金鐵、金銅..閱讀全文→
唐代潤州丹徒縣丁卯橋位于古運河邊,是當時南方重要的金銀器的制作中心,商賈云集。當時的著名詩人李白即有“云陽上征去,兩岸繞商賈”的描寫,可見當時丹陽的繁榮景象。李白所處的年代,正是唐玄宗從英明圣君轉..閱讀全文→
唐代(618-907)是金子狂歡的時代。沒有哪一個朝代的金器擁有如此豐富的品種,別致的造型,高超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和深刻的內涵。就像唐朝文化所顯現出來的博大、寬容和強盛一樣,唐朝的金器也是兼容并包、廣采博..閱讀全文→
與兩宋王朝同時期的還有北方、西北及西南的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遼國、金國、西夏、大理國等,這些地區也屢有金器出土,其中以遼國金器及鎏金器物最為豐富和獨特,其次為大理,這些地區的金器均不同程度..閱讀全文→
清宮中珍玩無數,而金器中當以天球儀最為珍貴和奇異。 金嵌珍珠天球儀,清乾隆 金嵌珍珠天球儀為乾隆年間(1736-1796)所制,下為器座,中為九龍支架,上為天球,共三部分組成。座面為海,波濤洶涌,系用黃金..閱讀全文→
銀槎,元,朱碧山作品 元代許多金銀器都刻注有制作者的姓名或金鋪的名號,一些金匠世家歷經幾十年的經驗傳承和經營積累,也在社會上贏得了名聲,目前出土的一些金器名作上也見有制作者刻銘!遁z耕錄》(元末..閱讀全文→
清代除了一般日用器皿和首飾、珍玩用金并鑲寶石珍珠制作外,最精致大氣的是用于皇家典禮的重器。這些金器基本上無實用價值,而是作為禮器在特定時間使用。 從明代興起的金玉、金珠結合風氣,到了清代更加濃烈,基..閱讀全文→
印章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青銅時代就有印章的雛形,即在青銅上刻上工匠的名字,所謂“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是個人信用的一種表示,發展到春秋戰國,開始出現了印章,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一枚戰國時期的..閱讀全文→
益門村位于陜西寶雞市,1992年出土了多達104件的純金器及金銅、金鐵復合器,金器的總重量達3000多克,品質有串珠、帶鉤、帶扣、刀劍及金環、金圓泡、金方泡等車馬飾件。該墓屬戰國晚期墓葬,出土金器之多在先秦中..閱讀全文→
鎏金簪,宋,浙江永嘉縣出土 在宋代金器的分類中,美妝類的首飾和美妝盒較為突出,反映出宋代商業繁榮、金銀自由買賣之后,女人成為了金器的重要消費群體,美妝用品在金器民用市場成為主流品類,其地位日..閱讀全文→
金發塔,清乾隆 金嵌珠石四臂觀音像,清乾隆 金本巴瓶,清乾隆 金本巴瓶,清乾隆 清代皇帝尊崇佛教,在一些佛事上的黃金投入上讓人嘆為觀止,四臂觀音金坐像用純金鑄造,造型精美,通高90厘米,重318..閱讀全文→
唐朝初期,絲綢之路重開,海上貿易也得到發展,加之統治者賢明,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都城長安成了各國商人、僧人、學者、旅游者以及國王的神往之都。唐朝以開放的姿態接納著..閱讀全文→
金子怎樣才能給國家帶來財富?西方有個經濟學家講過一個“埋金子挖金子”的故事說,國家如果有一塊金子,它不應該把這塊金子直接發給大家,而是要到深山老林里挖個坑把金子埋起來,然后告訴大家說那兒有塊金子。..閱讀全文→
漢朝興起并延續到魏(220-265年)晉(265-420年)時期的這股渴望成仙的思潮,在出土的許多金器上都得到了印證,如西安沙坡村的煉丹金灶,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的金鏤玉衣及金針,以及一些藥盒,都反映出當時各..閱讀全文→
金塔,宋,云南大理崇圣塔出土 1976年清理大理崇圣寺三塔時,在塔頂、塔基發現了大批金銀器,共680件,包括金佛像、金翅鳥、金塔、刻文的金片以及鎏金的圓盒。這些金器不僅有不同的時代風格,還有唐、宋金器的..閱讀全文→
公元前133年,煉金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他能從丹砂中煉出金子,而用這樣煉成的金子制成杯盤,注以水漿,飲之者即可永遠不老不死。 漢朝建立之后曾大封同姓及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里享有高度自..閱讀全文→
與以往朝代最大的不同,唐代金器以器皿為主,飾品也較多,器皿是最能代表金器工藝水平的大類,唐代不僅器皿多,而且器皿種類也多,不僅有飲食器、酒器、藥具,還有各種化妝用具、衛生用具、宗教用具和殯葬用具等..閱讀全文→
累絲龍紋玉盂金盒盒蓋,明,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 到了秦(前221-前206年)漢(一般分東漢、西漢,此處指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時期,黃金開采已經較具規模,而且開采量甚大,《史記·梁孝王世家》說當時..閱讀全文→
宋朝金器的造型及紋飾風格,一方面受到國家貧弱、社會心理普遍消極低沉的影響,另一方面還受到當時仿古思潮和文人審美情趣的影響。民眾及社會精英階層的消極心理引導著審美偏好于精巧素雅,因為這種風格能夠讓那..閱讀全文→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一方面由于王室衰落,各地諸侯勢力大增,互相攻伐兼并,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之中,各種思想流派紛紛產生,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各派學說在社會上..閱讀全文→
茶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唐代飲茶之風熾盛,飲茶方法極為講究,飲茶的用具也很齊備。從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中曾出土籠子、碾子、羅子、鹽臺等成套茶具,其中金質有金銀絲結條籠子及鎏金的茶碾、貯鹽壇子及鏤空..閱讀全文→
自唐代晚期開始,中國金器制造的中心已基本轉移到南方,到宋代基本上轉移完成。元代金器也多集中于長江中下游和蘇皖一帶,當時民間手工業以蘇州最為有名,民間金銀作坊經過宋代幾百年的發展和經驗傳承,金銀制作..閱讀全文→
明代金器雖然各地皆有出土,但多為一些小件,以首飾居多,最大的發現來自北京定陵(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其兩位皇后的合葬墓)等帝王公侯的陵墓,這些墓中出土的金器是明代工藝品中的杰作,其中的龍紋金..閱讀全文→
自然界當然沒有成堆成堆的金子,它是以零星的礦物形式存在于別的物質之中,所以,只有經過千辛萬苦的淘洗,再一星星、一點點地把它們聚集在一起。這個聚集的過程,也就是文明的聚合并不斷放出光芒的過程。 人類..閱讀全文→
宋代的許多金器通體光素無紋,即便是飾有圖案,在布局上也多采用散點式隨器附紋,或者只有很簡潔的紋飾,總的風格以清素典雅為特征。 金碗,宋,四川彭州出土 四川彭州市出土的一件蓮瓣形金碗,口徑..閱讀全文→
公元前316年,因蜀王拒不投降,秦惠王伐蜀,先刻了五頭石牛,把一些金子放在其身后,蜀人見了,以為秦國的牛能拉金子。蜀王隨即發兵千人,領五丁力土拖牛,終于成就了一條通往蜀國的道,后,秦國沿此石牛道伐蜀,..閱讀全文→
金鏨云龍紋嵌珠寶葫蘆式執壺,清 金托蓋瑪瑙鑲金碗,清乾隆 宮廷宴會或大典之上,皇家所用的碗盤壺瓶等也是與眾不同,皆用金玉精工制作而成,件件堪為珍品。 金壺較多,其中一件金塹云龍紋執壺,壺體呈瓜..閱讀全文→
兩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時期的文化藝術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繁榮,而且形成了獨特的時代風格。唐朝的藝術生機勃勃,氣勢昂揚,雍容華貴,而宋代則平和沖淡,知足常樂,清秀雅致;唐人多表..閱讀全文→
宋代金工承接唐代而來。唐代金器制作是當時技術水平最高的手工藝,其成型方法,主要有鈑金、澆鑄、錘擊,以及模沖和車削,加工手法則有切削、拋光、焊接、鏤空、鉚、鍍、刻等。不少焊接的器物焊縫不易發現,歷經..閱讀全文→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