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世紀到18世紀,由于天災頻仍,疫病不斷,醫療條件差,加之占人口相當比例的僧尼不從事人口生產,西藏的人口長期處于負增長,甚至持續銳減。而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200年間,由于農奴制的殘酷剝削壓迫,西藏..閱讀全文→
宗教題材唐卡作明佛母 閱讀全文→
羌姆面具 “羌姆”跳神面具是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吸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風舞,結合佛教密宗的金剛舞,逐漸發展起來的神舞面具。跳神面具屬宗教面具,品種有皮、木、銅、泥、漆布等各類。 羌姆面具種類繁多,..閱讀全文→
人類原始文化和宗教文化尤其富集的西藏,作為原始初民思維和民族文化意蘊秀載體的面具也十分發達,不僅品種類別繁多,樣式風格獨特,而且它的發展歷史也特別源遠流長。 聶赤贊普 遠古起源和產生時期 ..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九頭羅剎女王面具 閱讀全文→
中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中國都有其信徒、組織和活動場所。其中,佛教分漢語系佛教(公元前2年傳入)、藏語系佛教(公元7世紀傳入)和巴利語系佛教(公元13世紀傳入..閱讀全文→
與金屬雕塑相比,泥塑取材料較為容易,因此在各大寺院的雕塑中泥塑更為普遍和流行。因其不易保存,早期的作品所存較少。按類別,藏傳佛教的泥塑作品可以劃分為泥塑和擦擦兩種類型。泥塑為大型雕塑,通常有素面..閱讀全文→
在我國戲劇理論界,歷來把藏戲當作藏民族和藏族地區惟一的一個劇種對待。及至《中國戲曲志》西藏卷、四川卷、青海卷、甘肅卷陸編編纂竣工,以及青、甘、川、藏四省區藏戲研究者們的努力,藏戲劇種問題的研究才..閱讀全文→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外界交通的阻塞,近代科學文化的落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形成了一種封閉性的社會環境。封閉的地域環境,決定了西藏民族文化的獨特形態和品格。西藏特殊的杜會文化、宗教文化、藝術文..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傳說故事劇 《白瑪文巴》,這是一個比《諾桑王子》更加神幻奇異的神話劇。白瑪文巴這個商人的后代,誓為被國王害死的爸爸報仇的苦孩子,不僅有“哪吒鬧!笔降谋绢I,而且還有齊天大圣孫悟空降伏妖..閱讀全文→
舊西藏經濟十分落后,交通閉塞,沒有現代工業,只有牧業和少量農業、手工業。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別是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的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不僅建立了現代工業、交通通訊業,原有的農..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護法鬼王“娘熱介清” 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吉祥天女忿怒相-班登拉姆 閱讀全文→
瑪尼石,泛指刻有瑪尼字樣或神佛形象的石塊,瑪尼是佛教經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簡稱,可謂“瑪尼石”一詞的由來。 瑪尼石是廣泛流傳在西藏民間一種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與..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色拉寺護法神、護方神、護地神 懸掛面具色拉寺護法神、護方神、護地神 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哲蚌寺護法神孜瑪爾 閱讀全文→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下轄1個地級市,6個地區(那曲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阿里地區);拉薩市下轄有一個城關區、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和71個縣。 西藏自治區首..閱讀全文→
瓊結縣的藏王墓 西藏陵墓有二種,即吐蕃王陵和各大寺廟高僧的靈塔。 吐蕃王陵,又叫藏王墓,位于山南瓊結縣雅礱河畔,背靠木惹山,系公元7—9世紀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王子、后妃的墓葬群。明顯墓堆有9處。..閱讀全文→
羌姆面具薩迦寺忿怒護天 閱讀全文→
宗教題材唐卡法身金剛持 閱讀全文→
林卡,系藏語,可以譯為園林。但它的實際含義要廣泛得多,一片叢林也包括在它的含意之內。藏族人民熱愛自然,喜歡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每到盛夏之日,人們往往合家而出,尋找一片花木繁茂之地休憩、歌舞、筵..閱讀全文→
藏戲面具仙翁與國王 閱讀全文→
藏族文學經過長期的醞釀和發展,到16、17世紀,已經具備了民間詩歌、民間故事、英雄史詩《格薩爾》、傳記文學、歷史文學、作家詩、話本小說、戲劇作品等文學品類。到18世紀,藏族文學進一步趨于成熟,以..閱讀全文→
西藏當代小說的創作起步較晚,20世紀中期只有幾部短篇小說發表于報刊上,尚未給人印象就曇花一現,再不見蹤跡。70年代,雖然有若干作者嶄露頭角卻仍未成氣候。直到80年代,小說創作才有所突破,不僅形成..閱讀全文→
藏戲面具尼姑阿納尼姆 閱讀全文→
祖師爺、藏戲之神——湯東杰布 西藏過去的民間藏戲活動中,都把湯東杰布作為戲神來供奉祭祀。藏戲演出場地中心都供有湯東杰布塑像或唐卡畫像,開場戲也主要是祭頌湯東杰布的內容,看戲的觀眾捐..閱讀全文→
藏戲的起源 源自民間歌舞百藝雜技 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已開始有戲劇性質的藝術形式。據《西藏王統記》載,松贊干布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閱讀全文→
藏戲算卦老人面具 閱讀全文→
在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中,藏族屬于人口眾多,分布地域廣闊的古老民族。藏族歷史悠久,豐富的人文寶藏和歷時兩千年的宗教文化,不但造就了藏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和習俗,同時也造就了整個藏民族。 在藏族人民..閱讀全文→
宗教題材唐卡無量光佛 閱讀全文→
從嚴格意義上講,苯波教是一種宗教文化現象,它保持著一種古老的宗教文化形態,而且帶有濃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這是因為青藏高原及其藏民族自古以來始終沒有擺脫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世俗文化一直融合在宗..閱讀全文→
擦擦概說 擦擦,是一種小型泥塑。這些泥塑大多是塑造一些上師、神靈、佛陀、佛塔等象征性浮雕,或者是塑造一些小型的帶有佛像的“佛塔小山”。 “擦擦”的浮雕是用硬模擠壓而成,或用單模凹凸板模壓而成..閱讀全文→
西藏自治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地跨北緯26°50′—36°53′、東經78°25′—99°06′之間,面積122多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在中國各省區中,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居第二,相..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桑嘎古朵寺護法神貢布 閱讀全文→
宗教題材唐卡蓮花生大師 閱讀全文→
藏戲面具民間溫巴 閱讀全文→
科技題材唐卡天體日月星辰 閱讀全文→
歷史題材唐卡金城公主進藏圖 閱讀全文→
宗教題材唐卡馬頭明王 閱讀全文→
遺傳學、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眾多學科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漢族和藏族同出于共同的遠祖;西藏的多處史前文化與同期華夏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西藏高原與內地在經濟、文化及政治等方面一直保持密切關系,西藏自..閱讀全文→
阿里扎達土林袁學軍/攝 盡管也有不少人從事較多的邊境商貿活動,阿里人并未染上狡詐、貪欲的習氣,一如其他藏區的人民一樣淳樸、忠厚、虔誠。無論物質生活如何貧乏、艱苦,他們始終自得其樂,唱歌跳舞成..閱讀全文→
2006年7月1日,作為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項目的青藏鐵路開通試運營,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使西藏由鐵路、航空、公路、管道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日趨完備,運輸能力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進出西藏物資的運輸成..閱讀全文→
人物題材唐卡薩迦派五祖 閱讀全文→
宗教題材唐卡大威德金剛 閱讀全文→
與我們熟悉的京劇臉譜相似,藏戲面具的不同顏色也對應著所代表人物的不同性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藏戲面具的色彩與性格。 白色面具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純潔、善良、溫和,無害人之心,意味..閱讀全文→
藏戲演出的廣場與舞臺 藏戲舞臺美術在1959年民主改革后才逐漸形成,以前只有在廣場演出藏戲等民族戲曲時所用的面具。戲衣、冠戴飾物、涂面化妝和道具等。藏戲美術主要來自早期民間美術和藏傳佛教的一些傳統..閱讀全文→
遺傳學、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眾多學科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漢族和藏族同出于共同的遠祖;西藏的多處史前文化與同期華夏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西藏高原與內地在經濟、文化及政治等方面一直保持密切關系,西藏自..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拉龍寺游學僧阿扎爾 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色拉法王唐巴·絳央曲杰 閱讀全文→
懸掛面具色拉寺吉祥天女 閱讀全文→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