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1897-1982),生于官宦世家,系張錦芳之子,過繼其伯父張鎮芳。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是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對于中國楹聯藝術,張伯駒有《中國對聯史話》、《素月樓聯話》等楹聯專著行世。
天津楹聯考察文物古跡
張伯駒所撰《素月樓聯語》,所收楹聯其妙無窮。書中收有幾副天津楹聯,對考察天津文物古跡頗為有益。
其一,天津李鴻章祠,袁世凱聯云:“受知早歲,代將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陽,敢詡臨淮壁壘;世變方殷,斯人不作,萬古大名配諸葛,長留丞相祠堂!
張伯駒先生斷為“其幕僚阮忠樞手筆”。李公祠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當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主持修建。祠堂共占地約2萬平方米,仿照其家鄉安徽的建筑風格,規模宏闊,裝飾華美,整體性強,且又富于變化,堪稱天津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后來,祠堂改為學校。后又幾經擴建、改造,除院內一八角亭遷至寧園,由潘齡皋撰寫的《天津李文忠公祠堂附祀記》等石碑曾移至市歷史博物館邃園外,其余建筑已無存。那副楹聯原物已無法尋覓。
其二,天津直隸總督署大堂曾有聯云:“賜履先群牧,維屏翼上都!
張伯駒先生評曰:“語極典莊,聯書于李鴻章任內!辈⒄f:“辛亥間,余尚見之!鼻迥┠觊g的直隸總督衙門在現今的金鋼公園和第二醫院一帶,這里曾作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戊戌來津檢閱新軍的行宮。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將總督衙門由侯家后遷到此地。1912年即武昌首義的轉年1月27 日,由革命黨人發動的天津起義就是在這里爆發的。張伯駒所說“辛亥間”,即1911 年天津起義的前一年。天津起義后幾經滄桑,此聯也已蹤影難尋。
一副對聯起死回生
晉代陸機的《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書法真跡;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為傳世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均被視為中國書畫歷史上的“無價之寶”。1956年,這兩件作品都由大收藏家張伯駒無償捐獻給國家,然而在文革中他卻衣食不保,險些餓死,后來一副對聯挽救了他的命運。文革期間年已古稀的張伯駒被下放,還要承擔繁重的農活,飯也吃不飽。正當走投無路之際,剛好遇上陳毅將軍的噩耗,于悲痛中寫下一副長聯:
“仗劍從云,作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四望大好河山永離赤縣(上聯);
揮戈挽日,接尊俎豪氣獨存,無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下聯)!
剛巧在八寶山開追悼會之日,毛主席突然命車前往吊唁,在靈堂上見到此挽聯,停留片刻,并向周總理問詢為何人所寫,周總理以實情相告,毛主席當即指示辦理其工作問題。十幾天后,中央文史館的聘書就送到了,一副對聯瞬間改變了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