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聲,“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聲”即聲旁,也叫聲符或音符。形聲字是由“形”和“聲”兩部分組成的:形旁表示形聲字的意義是屬于哪一類的,它是形聲字的表意成分;聲旁表示這個形聲字該怎么讀,它是形聲字的表音成分。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是口的動作;“禾”是聲旁,表示“和”的讀音。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屬于屬于心理活動;“忍”是聲旁,表示“忍”的讀音。純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就是它的造字素材:形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聲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會意字(如“旦”)。后起的形聲字也有用原來的形聲字作聲旁的,例如“影”字的聲旁“景”,本身就是個形聲字:“日”是形旁,“京”是聲旁。
形聲字有兩大優點:第一,它有表聲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簡單。語言里的詞是“聲音意義”的結合體,選擇一個同音或近音字做聲旁,再配上一個合適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個新字來,這種方法是很簡便的。而且,同一個聲旁加不同的形旁、同一個形旁加不同的聲旁,就是不同的字。例如:用“方”作聲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就是“訪、防、芳、放”等等;用“木”作形旁,配上不同的聲旁,就是“柏、機、槍、楓、架”等等。
形聲字的形旁在另一些字里還可以作聲旁。例如“山”:在“嶼、峰、岐、峙、嶇”諸字中,它是形旁;在“汕、訕、仙”諸字中,它是聲旁。再如“土”:在’請字中,它是聲旁。再如“土”:在“場、坦、埂、城、堡”諸字中,它是形旁;在“吐、肚、杜、牡、徒”諸字中,它是聲旁。原有的形聲字還可以用作聲旁,組成新的形聲字。例如:“召”字從“口”、“刀”聲,“景”字從“日”、“京”聲,它們都是形聲字。以這些形聲字為聲旁,再加上個形旁,又是新的形聲字:招、影。同樣的形旁和聲旁,還可以通過部位的變換產生新的形聲字。形聲字成為漢字發展的主流,后代造字大都屬于形聲字。
由于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語言的內容越來越為豐富,原來的文字為適應語言的發展,需要創制和增加大量的新字,但由于象形、指事、會意等三種造字方法都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而形聲字則是創造新字的一個很好形式,于是,形聲字應運而大量產生。甲骨文中,形聲字僅占20%,而在《說文解字》中,形聲字占總數的82%強;在《康熙字典》中,形聲字約占總字數的90%以上。由此可見,在現代漢語中,許多新出現的名詞都可以用形聲組合的方法產生新字。
形聲字的詼諧事
“文化大革命”時期,盛行“外行領導”。某大報主編對眾人講話,把“墨西哥”錯念成“黑西哥”。聽眾大笑。主編生氣說:“墨”也是“黑”的,有什么可笑,你們“吹毛求庇”! 中國有句俗話說“秀才識字認半邊”。這主要是對形聲字說的。意思就是從形旁可以認識字的意思,從聲旁可以念出字的聲音。這句俗話不全對。為什么呢?
比方說,一個“湘”字:看字的右半邊“相”,知道它的讀音,看字的左半邊知道它的意義踉水有關,是水的名稱(湘水、湘江)。乍看起來,這種“識字認半邊”的方法還挺方便,可以推而廣之。這樣,漢字不是很容易學的嗎?
然而,漢字從古到今,無論字形、字音、字義,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決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必須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專門理論來作科學的解說。而使用漢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學家、音韻學家、訓詁學家,因此,對于今天的“秀才”來說,讀漢字的半邊,不一定能讀出正確的字音來,望另外半邊,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義來。如“深圳”的“圳”不讀chuān。又如“板”,原來專指木板,如今“鋼板、紙板、玻璃板、塑料板”的“板”都不是木頭做的。難怪有人說,“秀才識字認半邊”,往往造成秀才認別字,望文生義,往往生出不對頭的義,甚至不知道該生什么義。
形聲字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表示這個字的意義,叫形旁;一部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叫聲旁。巧對對聯有趣,巧用形聲字也很有趣。
有個財主家的少爺,自以為讀了幾句書,就愛耍點小聰明戲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見一位貌美的少婦在木橋上淘米,使嬉皮笑臉地對她哼哼:“有木便為‘橋’,無木也念‘喬’;去木添個女,添女便為嬌’;阿嬌休避我,我最愛阿嬌!鄙賸D聽了心里十分厭惡,瞪了那個財主少爺一眼,便毫不客氣地回敬他:“有米便為‘糧’無米也念‘良’;去米添個女,添女便為‘娘’;老娘雖愛兒,兒不敬老娘!鄙贍斢懥藗沒趣,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