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固始“捉黃鬼” |
河北武安固義村春節期間舉行的大型社火,是目前黃河流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 參予人數最多、文化意蘊最深厚的民間節日文化活動。演出日期從農歷正月十四到十七日。場面宏大,氣氛熱烈,凡華北地區的民間藝術如抬閣、跑驢、旱船、霸王鞭、竹馬、武術、秧歌和隊戲、賽戲、臉子戲(面具戲)等,應有盡有,紅火異常。但最為震人心魄的是《捉黃鬼》。出場的角色有閆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黃鬼。先是黃鬼一大早就躲藏于土村外的野地墳堆里,大鬼、二鬼和跳鬼煞有其事地捉住黃鬼后,押他游街示眾,跳鬼作跳躍式舞蹈,引黃鬼時進時退。村里聚集了三十多個青年,手持荊棍,跟在黃鬼后頭,邊喊邊揮動荊棍,街道兩側觀眾也隨聲附和?芍^人頭攢動,萬人空巷,蔚為壯觀。更有兩個札著靠旗、身穿鎧甲威風凜凜的探馬,騎著戰馬往返穿行于長龍似的游街隊伍之旁,造成浩大的聲勢。下午約三、四點鐘,黃鬼被押解到村外新搭的兩個審判臺前,先后經過判官、閆王的兩輪審議,最后判為極刑。由大鬼、二鬼和跳鬼押到河邊專門搭好的行刑臺上。一時煙霧騰起,黃鬼在近萬觀眾圍觀中被開腸破肚,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這個戲的演出時間長達五、六個小時,演出的場地主要在村里幾條較寬的街道上和村外河灘上。演出空間是流動的,而非固定在一個地方。從戲的內容考察,屬于儺戲范疇,但當地人稱之為“隊戲”。據考證,宋代盛行隊舞,在隊列行進中表演各種舞蹈,后演變為有故事情節的隊戲。一般都是在行進中演出,不斷地變換演出空間。表演形式屬于流動性的啞劇。
戲在演出過程中,還出現一個特殊的角色叫“掌竹”。扮相是頭戴宋代服飾中的無腳幞頭,當地人稱“無翅烏紗”身穿紅色蟒袍,手握一根二尺長的竹木,上端劈成二、三十根細蔑,束以紅綢,向觀眾指點劇情。據考證宋代雜劇院本演出時,有一稱為“竹竿子”的角色,又叫“參軍色”。他手執竹竿,引領演員上下場,不時地向觀眾“致語”、“唱贊”,目的在于拉近角色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元明以后,這個角色便湮沒不聞。古人說,“禮失而求諸野”不曾想,在武安固義這個小小村莊的迎神賽社活動中顯露出了他的身影,盡管已有新變化,今人仍可隱約窺視到一千年前“竹竿子”的形象。
這個“掌竹”是全部社火活動中的一個耀眼亮點。在迎神,祭神、送神儀式中吟誦“贊語”。在判官、閆王審判黃鬼和行刑前,吟誦道:“勸世人父母莫欺,休忘了生爾根基,倘若是忤逆不孝,十殿閆君難饒與你。命二鬼繩捆索綁,到南臺抽腸剝皮,善惡到頭總有報,為人何不敬爹娘。若知隊戲名和姓,《十殿閆君大抽腸》”!洞蟪槟c》是《捉黃鬼》的別名。掌竹像宋代說書人那樣簡要點明主題還以警誡世人的口吻,進行傳統道德的教育。果然,多少年來,這個固義村比起別的村,孝敬父母的多,家庭和睦的多;偷雞摸狗的少,打架斗毆的少。這二多二少,顯示了戲劇教育的潛在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