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 首頁 -> 傳統文化 -> 民樂藝術

    民樂藝術

    民樂藝術

    手鼓

    手鼓,也稱達甫,維吾爾族打擊樂器。這件樂器在四世紀至六世紀間已有,清代列入回部樂。手鼓是以木作圓框,一面蒙羊皮制成,框內四周有許多小鐵環,演奏時,兩手執鼓邊,左右手的手指交替擊鼓面。擊鼓心時發“冬..閱讀全文→

    衛仲樂-國樂名家

    杰出的民族樂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樂藝術“通才”。1903年出生于上海,幼時便自學吹簫。經常參加民間江南絲竹演出,后加入國樂社團“大同樂會”,先后向鄭覲文、柳堯章、汪昱庭等求教。1933年在上海舉辦首次..閱讀全文→

    春節組曲-經典樂曲

    (民族管弦樂曲)春節組曲就是李煥之在延安過春節時的生活體驗與感受的產物。作于1955-1956年間。樂曲展現了一幅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是熱烈歡騰的場面以及團結友愛、互慶互賀的動人圖景。全曲分為四個樂章:第一..閱讀全文→

    【吹打樂】潮州鑼鼓-地方樂種

    民間吹打樂。主要流傳于廣東潮、汕地區。潮州鑼鼓的發展與潮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潮劇原名潮音戲,又名白字戲,一般統稱為潮州戲。它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上是以宋、元南戲、弋陽系統諸腔為基礎,經過昆腔、漢劇..閱讀全文→

    秦腔牌子曲-經典樂曲

    (板胡獨奏曲)郭富團于1952年根據陜西地方戲曲─秦腔的若干曲牌改編成。用中音板胡演奏。引子熱烈奔放,先聲奪人,旋律取自《官譜》,鉭由于速度放慢,節奏拉寬,情緒較舒展、悠閑:(音符打不出)第二段的..閱讀全文→

    京胡

    京胡最初也稱胡琴,是京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清乾隆末年(1785年左右)隨著京戲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如陳彥衡《舊劇叢談》所載:“北京皮簧初興時,尚用雙笛隨腔,后始改用胡琴。今日所指唱者之正宮六字..閱讀全文→

    花梆子-經典樂曲

    (板胡獨奏曲)閻紹一于1960年根據河北梆子中的《行弦》和花梆子《幺二三》等音調編曲。全曲有引子、小行板、慢板、快板、緊板和尾聲六個段落。引子以“三急頭”的鑼鼓點子作開始,板胡奏出富有戲劇性的倒板..閱讀全文→

    楊元亨-國樂名家

    楊元亨(1894—1959),管子演奏家。生于河北省安平縣。楊元亨九歲時就出家當道土,至十六、七歲時學會演奏多種樂器,尤以管子最精,在當地享有很高聲譽。楊元亨的技藝雖出自道門,但他并不受道家約束,而是廣泛學..閱讀全文→

    陳耀星-國樂名家

    1941年5月生,江蘇常熟人,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藝術指導。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暨中央民族大學藝術..閱讀全文→

    板胡

    板胡又名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它是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樂器。大約在明末清初,隨著梆子腔的興起而流行。后為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如河北梆子、評劇、呂劇、豫劇、晉劇、..閱讀全文→

    【絲竹樂】二人臺牌子曲-地方樂種

    民間絲竹樂。俗稱“道街牌子”,流行于陜北的府谷、神木,晉西北的河曲,內蒙古西部地區的伊克昭盟和包頭、呼和浩特以及河北省的張北地區。二人臺是一種民間演唱形式,初期很簡單,只是在農閑時大家聚在一起,用..閱讀全文→

    帕米爾的春天-經典樂曲

    (笛子獨奏曲)李大同以塔吉克族民歌為素材,吸取同名歌曲主題而創作。樂曲描繪了帕米爾高原壯麗多姿的風光,表達了塔吉克族人民純樸豪放的性格,以及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懷抱中的幸福和喜悅心情。全曲分四個樂段..閱讀全文→

    蘆笙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早在西漢初巳出現。南宋范成大在他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中,曾提到他當時在廣西所見的瑤族八管蘆笙。蘆笙大小不一,管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從單管、雙管,以至五管、..閱讀全文→

    獨弦琴

    獨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彈弦樂器,起源于驃國(今緬甸)。早在公元8世紀,就已流行于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最早的獨弦琴,只為詩人吟詩時作伴奏,后來才發展為民歌和歌舞伴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尤常與洞簫一起..閱讀全文→

    八駿馬-經典樂曲

    (福建南曲)《八駿馬》又稱《八走馬》。史載:八駿為周穆王之良馬,乘以周行天下。樂曲以八駿馬為題材,用音樂刻劃駿馬的各種動態。共分八節,每節標題依次為:“驊騮開道”、“(馬+錄)(馬+耳)閑游”、“..閱讀全文→

    獨它爾

    維吾爾族彈弦樂器。在該民族中普遍流行。相傳十四至十五世紀已經出現。獨它爾音箱木制瓢形,琴桿較長,上張兩根絲弦,指板上有十三個纏絲弦的品位。演奏獨它爾采用坐姿,琴箱置于右腿,琴桿斜向左方,右手肘部壓..閱讀全文→

    【鼓吹樂】遼寧鼓吹樂-地方樂種

    民間鼓吹樂。遼寧鼓吹遍布于全省,但以遼南海戰、牛莊、南臺、鞍山以及沈陽等地最為盛行。演奏者多為職業性的“鼓樂班”或“鼓樂房”,受雇于人。半職業性的吹鼓手,從事一部生產勞動。主要應用于民間婚、喪儀式..閱讀全文→

    民間打擊樂器。后魏(公元六世紀)前期開始出現,當時稱為沙鑼。鑼為銅制,圓盤形,有邊,面呈坡形,面中心略突起一圓形平面。鑼邊有兩孔,以系繩。演奏時,左手持鑼(大者掛于架),右手持鑼錘敲擊發音。中國民間鑼..閱讀全文→

    苗嶺的早晨-經典樂曲

    (口笛獨奏曲)樂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又以明快、熱烈的勞動節奏,表現苗族人民的愉悅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樂曲分為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樂特色的“飛歌”旋律,描述了..閱讀全文→

    三弦

    民間彈弦樂器。三弦,又名弦子。它的前身可能是秦代的弦鼗。三弦一詞最早見于唐崔令欽的《教坊記》(762年):“平人女以容色選入內者,教習琵琶、三弦、箜篌、箏等者,謂之搊彈家”。約在十九世紀中期,直隸(現..閱讀全文→

    【絲竹樂】潮州弦詩-地方樂種

    民間絲竹樂!跋以姌贰痹赋敝莨艠吩娮V的演奏,現在已經逐漸成為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是潮州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行地域主要是廣東省東南的潮、汕地區諸..閱讀全文→

    獨奏樂-器樂百科

    獨奏樂早在先秦時已有高度發展,據琴史記載,當時著名琴家有鐘儀、師曹、師曠、師涓、伯牙、雍門周等人。伯牙演奏的“巍巍乎,若泰山”和“洋洋乎,若江!钡那偾陡呱健、《流水》,說明了兩千多年前古琴藝術..閱讀全文→

    【鼓吹樂】山西八大套-地方樂種

    民間鼓吹樂。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簡稱“八大套”,主要流傳于山西省五臺、定襄、忻縣、原平、崞縣等地。八大套的歷史淵源未見有準確的記載,據老藝人回憶,至少在清初已在民間形成,二十世紀初,達到極盛階..閱讀全文→

    趙春亭-國樂名家

    趙春亭(1910-1984),嗩吶演奏家,出生于河北省滄縣。趙春亭從小跟親人學藝和參加鼓樂班演奏活動,頗有盛名。1953年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得好評,留在中央歌舞團擔任獨奏演員,曾到中國藝術團到朝鮮、芬..閱讀全文→

    【吹打樂】浙東鑼鼓-地方樂種

    民間吹打樂。俗稱“吹打”。浙江民間吹打樂幾乎遍及全省,但以浙東一帶最豐富,因此,又有“浙東鑼鼓”之稱。其中以奉化、嵊縣最為集中,其特點是鑼鼓樂特別發達;南部溫州、樂清、瑞安、平陽、洞頭等地則以器樂..閱讀全文→

    香港中樂團-民族樂團

    香港中樂團于1977年由前市政局正式成立,其后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及管理,2001年4月正式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負責運作,是香港目前唯一之職業中樂團。在歷任音樂總監吳大江、關乃忠、石信之及現任音樂總監..閱讀全文→

    絲竹樂-器樂百科

    以某一、二件弦樂器、管樂器為樂隊組合核心,配合其它管弦樂器、打擊樂器所組成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如二人臺牌子曲樂隊中主要樂器為笛、四胡,江南絲竹樂隊中主要樂器為笛、二胡,廣東音樂樂隊中主要樂器為粵胡..閱讀全文→

    王惠然-國樂名家

    中國國家一級作曲,首屆中國藝術節金杯獎、會演指揮獎獲得者,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琵琶研究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多次出任中國和國際級比賽評委,樂器制造廠顧問,現任珠海女子室內中樂團藝..閱讀全文→

    熱瓦甫

    流行于中國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吉克等民族地區的彈撥樂器。曾譯名“喇叭卜”、“拉瓦波”。按其形制、流行地區及定弦方法的不同,通常分為喀什熱瓦甫、烏孜別克熱瓦甫和多朗熱瓦甫等多種?κ矡嵬吒χ饕..閱讀全文→

    民間打擊樂器。鼓的來源很早,傳說遠古時代伊耆氏有土制的鼓,是用草扎成的鼓槌敲擊的;又說,夏后氏有一種鼓是有足的。大約遠在三千多年前,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前十一世紀)有鼓已無疑問。殷墟甲骨文中有鼓..閱讀全文→

    【鼓吹樂】吉林鼓吹樂-地方樂種

    民間鼓吹樂。主要流傳于吉林省遼源、四平、伊通、梨樹、東豐、雙遼、長春等地。從吉林鼓吹樂演奏曲目來看,多為元、明、請以來的雜劇、戲曲以及民間器樂曲曲牌,通過這個側面也可以了解到它已有古老而悠久的歷史..閱讀全文→

    【絲竹樂】廣東漢樂-地方樂種

    民間器樂合奏。廣東漢樂包括和弦索(絲弦)、鑼鼓吹、清樂、中軍班等多種演奏形式,是廣東省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沉行地域除本省的梅縣、大埔、興寧等地外,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臺灣以及海外華僑聚居..閱讀全文→

    【吹打樂】十番鑼鼓-地方樂種

    民間吹打樂。十番鑼鼓簡稱為“十番”或“鑼鼓”,歷史上曾有過“十不閑”、“十樣景”、“鼓吹”等名稱。主要流傳于江南一帶,尤以無錫、蘇州、宜興等地最為著稱。據明·沈德符(1578—1642)所著《萬歷野獲編》所..閱讀全文→

    【絲竹樂】廣東音樂-地方樂種

    民間絲竹樂。最初被當地人稱呼為“過潮、“譜子”、“小曲”,是因多演奏戲曲過場音樂和民間器樂小曲而得名。后來在演奏上逐漸地形成了其獨特的旋法、調式和演奏風格特點,作為一個有特色的獨立地方樂種而被外省..閱讀全文→

    中花六板-經典樂曲

    (江南絲竹)是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的放慢加花,所以人稱《中花六板》。曲調清新悠揚、優美抒情,富有江南色彩,抒發人們樂觀向上之情。民間藝人以《老六板》為母曲,發展出《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閱讀全文→

    嗩吶

    中國民間吹管樂器。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又稱為海笛。中國的嗩吶,源于波斯、阿拉波的雙簧吹管樂器蘇爾奈,但遠遠后于篳篥傳入中原。據明徐渭《南詞敘錄》所載:“中原自金、元二虜猾亂之后,胡曲盛行,今惟琴譜..閱讀全文→

    【鼓吹樂】冀中管樂-地方樂種

    民間鼓吹樂。俗稱“音樂會”、“吹歌會”。主要流傳于冀中定縣、徐水、安國、安平、博野等地,因擅長吹奏民間歌曲,故又有“河北吹歌”之稱。僅據指定縣子位村吹歌會負責人王成奎的回憶,已有六代的家傳吹歌技藝..閱讀全文→

    管子

    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古稱篳篥。約在隋代(公元581—618年),由新疆傳入內地。隋唐九、十部樂中,有好幾部用到篳篥。這一時期關于篳篥演奏方面的記載,雜錄、詩文中亦不少見。如唐·李欣《聽安萬善吹觱篥歌》一詩?.閱讀全文→

    高胡

    就是廣東音樂中的粵胡,在廣東也稱為二胡。約在二十年代,根據二胡改革而成。因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外弦用鋼絲弦,內弦用鋼絲纏弦(也有用絲弦的)。拉時兩腿夾琴筒,用以控制..閱讀全文→

    姑蘇行-經典樂曲

    (笛子獨奏曲)江先渭曲。樂曲采用昆曲音調,色彩鮮明,甜美抒情,誘發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寧靜的引子,仿佛是一幅晨霧依稀,樓臺亭閣隱現的誘人畫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猶如置身于幽曲明凈、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閱讀全文→

    【絲竹樂】河南板頭曲-地方樂種

    民間弦索樂、絲竹樂。河南大調曲子簡稱河南曲子,原稱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河南各地的一種民間說唱音樂。過去在演唱河南曲子前往往演奏幾支器樂小曲,以后逐步發展為獨立的器樂演奏形式,俗稱“板頭曲”!鞍孱^..閱讀全文→

    【絲竹樂】福建南音-地方樂種

    民間絲竹樂。亦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根據該樂種所使用樂器、獨奏特點、曲牌名稱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它們與唐、宋、元、明時期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目前樂隊演奏所用的幾件主要樂器南琶、二弦、洞簫、三..閱讀全文→

    馬頭琴

    馬頭琴,蒙語稱莫林胡爾,是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相傳在公元十二世紀已在蒙古族中流傳。音箱為松木制成,呈梯形,兩面蒙以馬皮或羊皮,琴桿細長,用榆木或紫檀木制。兩根弦,用馬尾制成。..閱讀全文→

    彈撥樂器。漢武帝時,我國人民參考了箏、筑等樂器創制而成。阮為圓形音箱,直桿,四根弦,有十二個柱位,每柱橫貫于高低不同的四弦之間,為四弦所共用。這樣的構造可以說明,我國對平均律的使用,在當時已經開始..閱讀全文→

    柳琴

    民間彈弦樂器。柳琴,因它形狀象柳葉,所以叫柳琴或柳葉琴。俗名土琵琶,金剛腿。是蘇北魯南一帶的柳琴戲及安徽泗洲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原來的柳琴是二弦、七品,絲弦,用撥子彈奏。經過多次改革,制成了高音柳琴..閱讀全文→

    王沂甫-國樂名家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揚琴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著名揚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論家、揚琴教育事業的開拓者王沂甫先生,自幼從祖父學習揚琴,后拜民間藝人學琴,他不僅繼承了前人傳統的揚琴演奏技法,而且發展、改革、..閱讀全文→

    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

    杭州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

    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

    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

    北京國子監辟雍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


    【】

    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于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后,原明代圣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季康拈緯涫⒀b,安置在書架.. 閱讀全文→


    【】

    九江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根據文獻記.. 閱讀全文→


    【】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