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吹打樂。主要流傳于廣東潮、汕地區。潮州鑼鼓的發展與潮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潮劇原名潮音戲,又名白字戲,一般統稱為潮州戲。它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上是以宋、元南戲、弋陽系統諸腔為基礎,經過昆腔、漢劇..閱讀全文→
(板胡獨奏曲)郭富團于1952年根據陜西地方戲曲─秦腔的若干曲牌改編成。用中音板胡演奏。引子熱烈奔放,先聲奪人,旋律取自《官譜》,鉭由于速度放慢,節奏拉寬,情緒較舒展、悠閑:(音符打不出)第二段的..閱讀全文→
民間絲竹樂。俗稱“道街牌子”,流行于陜北的府谷、神木,晉西北的河曲,內蒙古西部地區的伊克昭盟和包頭、呼和浩特以及河北省的張北地區。二人臺是一種民間演唱形式,初期很簡單,只是在農閑時大家聚在一起,用..閱讀全文→
(笛子獨奏曲)李大同以塔吉克族民歌為素材,吸取同名歌曲主題而創作。樂曲描繪了帕米爾高原壯麗多姿的風光,表達了塔吉克族人民純樸豪放的性格,以及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懷抱中的幸福和喜悅心情。全曲分四個樂段..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遼寧鼓吹遍布于全省,但以遼南海戰、牛莊、南臺、鞍山以及沈陽等地最為盛行。演奏者多為職業性的“鼓樂班”或“鼓樂房”,受雇于人。半職業性的吹鼓手,從事一部生產勞動。主要應用于民間婚、喪儀式..閱讀全文→
(口笛獨奏曲)樂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又以明快、熱烈的勞動節奏,表現苗族人民的愉悅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樂曲分為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樂特色的“飛歌”旋律,描述了..閱讀全文→
民間絲竹樂!跋以姌贰痹赋敝莨艠吩娮V的演奏,現在已經逐漸成為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是潮州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行地域主要是廣東省東南的潮、汕地區諸..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簡稱“八大套”,主要流傳于山西省五臺、定襄、忻縣、原平、崞縣等地。八大套的歷史淵源未見有準確的記載,據老藝人回憶,至少在清初已在民間形成,二十世紀初,達到極盛階..閱讀全文→
民間吹打樂。俗稱“吹打”。浙江民間吹打樂幾乎遍及全省,但以浙東一帶最豐富,因此,又有“浙東鑼鼓”之稱。其中以奉化、嵊縣最為集中,其特點是鑼鼓樂特別發達;南部溫州、樂清、瑞安、平陽、洞頭等地則以器樂..閱讀全文→
香港中樂團于1977年由前市政局正式成立,其后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及管理,2001年4月正式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負責運作,是香港目前唯一之職業中樂團。在歷任音樂總監吳大江、關乃忠、石信之及現任音樂總監..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主要流傳于吉林省遼源、四平、伊通、梨樹、東豐、雙遼、長春等地。從吉林鼓吹樂演奏曲目來看,多為元、明、請以來的雜劇、戲曲以及民間器樂曲曲牌,通過這個側面也可以了解到它已有古老而悠久的歷史..閱讀全文→
民間器樂合奏。廣東漢樂包括和弦索(絲弦)、鑼鼓吹、清樂、中軍班等多種演奏形式,是廣東省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沉行地域除本省的梅縣、大埔、興寧等地外,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臺灣以及海外華僑聚居..閱讀全文→
民間吹打樂。十番鑼鼓簡稱為“十番”或“鑼鼓”,歷史上曾有過“十不閑”、“十樣景”、“鼓吹”等名稱。主要流傳于江南一帶,尤以無錫、蘇州、宜興等地最為著稱。據明·沈德符(1578—1642)所著《萬歷野獲編》所..閱讀全文→
民間絲竹樂。最初被當地人稱呼為“過潮、“譜子”、“小曲”,是因多演奏戲曲過場音樂和民間器樂小曲而得名。后來在演奏上逐漸地形成了其獨特的旋法、調式和演奏風格特點,作為一個有特色的獨立地方樂種而被外省..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俗稱“音樂會”、“吹歌會”。主要流傳于冀中定縣、徐水、安國、安平、博野等地,因擅長吹奏民間歌曲,故又有“河北吹歌”之稱。僅據指定縣子位村吹歌會負責人王成奎的回憶,已有六代的家傳吹歌技藝..閱讀全文→
民間弦索樂、絲竹樂。河南大調曲子簡稱河南曲子,原稱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河南各地的一種民間說唱音樂。過去在演唱河南曲子前往往演奏幾支器樂小曲,以后逐步發展為獨立的器樂演奏形式,俗稱“板頭曲”!鞍孱^..閱讀全文→
民間絲竹樂。亦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根據該樂種所使用樂器、獨奏特點、曲牌名稱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它們與唐、宋、元、明時期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目前樂隊演奏所用的幾件主要樂器南琶、二弦、洞簫、三..閱讀全文→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