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情況通報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具有豐富的非物質遺產。昆曲藝術在我國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集文學、舞蹈、音樂、戲劇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經歷代文人藝術家的精雕細琢與發展完善,成為中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許多傳統和民間文化藝術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破壞,有的甚至瀕臨消亡。這不僅是我國面臨的問題,也是具有國際性的問題。
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大會通過建立“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100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致函各國,正式啟動了該組織發起的“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收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信函后,文化部認真研究和部署了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申報工作,確定中國昆曲為首批申報項目。昆曲藝術的申報單位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我國最高等級的藝術研究機構,50年來,一直從事我國傳統藝術和民族民間藝術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在此次申報工作中,該院在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積累的基礎上,系統翔實地說明了我國昆曲藝術的珍貴價值,及其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藝術的影響程度,以及目前這一藝術形式的瀕危程度。
1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張學忠大使代表中國領取了證書。宣布的代表作共有19個,中國昆曲藝術榮登榜首。獲得這一稱號的亞洲國家最多,共有6個。歐洲5個,美洲4個。中國昆曲藝術是4個唯一被國際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并授予代表作榮譽稱號的項目之一。
“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宣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繼《世界遺產名錄》后的又一重要舉措,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昆曲藝術是我國最寶貴的古老戲劇遺產之一,此次首批入選“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對于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我國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黨和政府對昆曲藝術的保護和振興工作的重視
昆曲從元末明初的昆山腔發韌,從明萬歷年間到清朝乾隆時期的10余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迎來了我國戲曲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清中葉以后,昆曲每況愈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班社解體,藝人星散,已瀕臨絕境。新中國的成立給昆曲帶來了新生。鑒于昆曲的寶貴價值,對昆曲藝術的保護和振興是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1949年,周總理委托文化部派人將散落在北方各地的韓世昌、白云山、侯永奎、馬祥麟等昆曲藝人邀集到當時的綜合性藝術團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教;1954年,上海招收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昆曲學員;1956年,浙江國風蘇昆劇團編演了昆曲《十五貫》,毛主席看了兩遍,周總理觀看后在中南海紫光閣召開了座談會!度嗣袢請蟆窞榇税l表了《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社論。隨之浙江蘇昆劇團、江蘇省蘇昆劇團、北方昆曲劇院、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湖南昆劇團相繼成立。當時北方昆曲劇院隸屬文化部,是在周總理親自領導下組建起來的。這些昆曲院團大力培養人才,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編導、音樂和表演藝術人才。他們既具備昆曲傳統的深厚功底又富有創新意識,同時具有豐富的舞臺經驗,已成為保護和振興昆曲的中堅力量。另外,各院團以飽滿的熱情,對傳統劇目進行了大量的整理、改編、加工,使昆曲擁有像《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一批堪稱精品的保留劇目;擁有像《游園》、《癡夢》、《琴挑》、《偷詩》、《斷橋》、《思凡》、《擋馬》等堪稱典范的傳統折子戲,使昆曲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令人振奮的可喜景象。
“文革”中,昆曲和其他戲曲劇種一樣遭受摧殘,所有昆劇院團都被迫解散。粉碎“四人幫”后又重獲新生,但元氣俱傷,步履維艱。為此,文化部于1982年在蘇州舉辦了江蘇、浙江、上海二省一市昆劇匯演,并提出了“搶救、繼承、革新、發展”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針。昆曲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就昆曲問題于1984年上書胡耀邦總書記,直陳昆曲艱難困境。文化部根據胡耀邦同志批示精神,于1985年頒發了《關于保護和振興昆劇的通知》。1986年成立了文化部振興昆曲指導委員會,舉辦了四期培訓班,在搶救繼承傳統劇目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四期培訓班采用錄音、錄像、文字記錄等手段,共搶救傳統劇目133出。1987年,文化部再次發出《關于對昆劇藝術采取特殊保護政策的通知》,并于1987年12月17日至25日在北京舉辦了“全國昆劇搶救繼承劇目匯報演出”,共演出折子戲33臺、大戲2臺。隨后,在1989年,以俞振飛為顧問、集中了當時全國6個昆劇院團主要演員的中國昆劇藝術團赴香港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
三、近年昆曲工作的回顧和總結
1995年,文化部調整了昆指委,充實了人員,加強了老專家對昆指委工作的指導,一批在一線工作的院團長和有關文化廳局負責此項工作的成員進入了昆指委,使昆指委更加精干務實,工作更具實效。根據原有的對昆曲的保護政策,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八字方針:保護、繼承、革新、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昆曲的保護和振興工作。
1. 1996年8月,昆指委撥出專項經費,抽調專人對全國6個昆曲院團進行了調研,提交了《關于全國昆劇院團的調查報告》,報告分4個部分:(1)新中國成立前后昆曲的歷史進程和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對昆曲的重視;(2)當前振興昆曲的積極因素和希望;(3)當前昆曲面臨的主要問題;(4)對振興昆曲的建議。調查報告為文化部制定具體的保護、繼承、革新、發展昆曲藝術的各項政策和規劃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 1996年9月,為展示昆曲優秀劇目和優秀人才,總結探索昆曲繁榮發展的經驗和方向,培養和爭取更多的昆曲新觀眾,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了“’96全國昆曲新劇目觀摩演出”。6個昆曲院團9臺戲參加了演出。它們是:上海昆劇團的《司馬相如》、浙江京昆藝術劇院昆劇團的《少年游》、湖南省昆劇團的《霧失樓臺》、北方昆曲劇院的《偶人記》、江蘇省昆劇院的《桃花扇》、《繡襦記》、江蘇省蘇昆劇團的《都市尋夢》。
3. 1997年2月,由江蘇省昆劇院、上海昆劇團、北方昆曲劇院組成的中國昆曲藝術團赴香港進行了演出。演出的劇目有《牡丹亭》、《酒樓》、《佳期》、《蘆林》、《吃糠》、《游街》、《琴挑》、《跪池》、《掃松》、《癡夢》等,精彩的演出,受到了香港觀眾的熱烈歡迎。近年來,昆曲先后赴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芬蘭、俄羅斯、泰國等十幾個國家演出,獲得了很好的聲譽,贏得了外國朋友的喝彩,為宣傳昆曲藝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4. 100年4月,在蘇州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昆曲藝術節暨優秀古典名劇展演”,全國6個昆曲院團和浙江永嘉昆曲傳習所參加了演出,同時還有海內外昆曲民間社團和昆曲愛好者的祝賀交流演出。參演的劇目有《牡丹亭》(一、二、三本)、《桃花扇》、《看錢奴》、《琵琶記》、《荊釵記》、《西園記》、《釵釧記》、《長生殿》、《張協狀元》等優秀古典名著和傳統折子戲專場共14臺。
5. 1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后,6月8日,文化部在北京召開了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座談會。同時,文化部以及各昆曲院團相繼舉辦了一系列宣傳和展演活動,擴大了昆曲的影響。101年12月,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十年規劃》,進一步明確了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的指導思想、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以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契機,以現有的昆曲院團為基礎,以目前仍活躍在舞臺上的昆曲藝術家為骨干,以切實可行的政策為保障,以一定的經費投入為支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有利條件,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昆曲藝術保護的有效機制;積極搶救一批瀕危的經典劇目;挖掘和整理珍貴的昆曲文物和歷史資料;改變藝術人才匱乏的局面;使昆曲藝術的生存狀態與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扭轉昆曲藝術目前的困境。
6. 102年11月,文化部在蘇州舉辦了“全國昆曲優秀中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不僅評出了21位優秀中青年昆曲演員,而且還表彰獎勵了32位長期潛心昆曲藝術、成就顯著的老藝術家,并且給每位藝術家頒發了1萬元獎金。為昆曲藝術的保護和振興起到了激勵作用。
7. 中國昆曲藝術博物館已在蘇州興建,一期工程已經竣工。
隨著《十年規劃》的逐步實施,昆曲藝術的保護和振興工作正在進一步加強。去年以來,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由文化部昆指委組織專家學者編寫的“昆曲系列研究叢書”(共十種)已交付出版社,將在近期正式出版發行。在人才培養方面,已有4名昆曲演員進入全國優秀青年戲曲演員研究生班學習,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首次招收了昆曲演員本科生;昆曲的發祥地——蘇州正在積極籌建昆曲學校。在劇目建設方面,最突出的成績是上海昆劇團演出的《牡丹亭》進入了102至103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得到了國家財政支持。
四、當前昆曲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直接擔負保護和振興昆曲這一使命的7個院團所,即:北方昆曲劇院、上海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浙江省昆劇團、蘇州昆劇院、湖南省昆劇團、浙江永嘉昆曲傳習所。雖然近年來昆曲保護工作不斷加強,昆曲院團面臨的一些困境有所緩解,但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昆曲界依然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嚴重影響甚至阻礙了昆曲保護振興工作的正常進行。
1. 編劇人才嚴重缺乏
劇本乃一劇之本。目前昆曲院團在職的編劇人才寥寥無幾,無力直接擔負起劇院團一度創作重任,而導致的結果是劇院團上演新劇目沒米下炊,上演傳統劇沒人整理改編的窘境。盡管昆曲界不乏文化素養較高的演職員,但他們所整理改編的劇目大抵是質量不高,與昆曲的格調相差甚遠,嚴重阻礙了昆曲的發展和普及。
2. 傳統劇目嚴重流失
昆曲藝術在長達10年的輝煌期間,劇目紛繁,精品迭出,盡管至清末昆曲已處于衰落狀態,但經常上演的劇目仍有800余出折子戲,到解放前,“傳”字輩演員經常上演的折子戲也還有400余出,解放后黨和國家培養的第一代昆曲演員,繼承了近10余出折了戲,改革開放后培養的昆曲演員繼承的折子戲只有近百出,目前青年演員真正經常性上演的劇目只達十余出。傳統劇目流失速度之快,令人觸目驚心。
3. 院團經費嚴重不足
由于昆曲演出市場狹窄、票房收入微薄諸多因素,各昆曲院團經費大多是入不敷出,辦公設施陳舊,排練經費緊缺,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環境簡陋,演職員工資收入低下,醫藥費用不堪重負,人才流失嚴重。
4. 昆曲生源嚴重匱乏
近年來,由于每年舉辦一次昆曲活動,每三年舉辦一次昆曲節,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得到了錘煉,使昆曲接班人問題得到了緩解,但各院團還是存在著行當不齊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日益顯現的問題,各昆曲院團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相繼招收昆曲學員。但是,由于昆曲從業人員待遇較低,年輕人不愿從事昆曲行業。另外,由于戲曲學校的學費較高,一學年學費、食宿費等要超過1萬元,對許多中低收入家庭、特別是偏遠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負擔,而且學習時間又長(演員班8年,音樂班6年),畢業后又沒有好的待遇,沒有回報。再者,城市里許多家長不愿自己的子女報考戲曲學校,尤其是昆曲,迫使學校只好去農村地區,甚至是邊遠地區去招生,而高額的學雜費又成了這些地區學生家庭的“攔路虎”。昆曲學生的來源問題已日益成為制約昆曲藝術繼承發展的十分嚴重的現實問題。
5. 缺乏昆曲演出劇場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昆曲,具有非常厚重的傳統文化底蘊,應該經常性地演出。經常性地昆曲演出,不僅能對昆曲傳統劇目起到保護和繼承,而且能磨練出一支技藝卓越,實力超群的演員隊伍。時至今日,全國7個現存昆曲院團所沒有一個擁有比較理想的昆曲演出劇場。目前的劇場實行承包經營,場租昂貴,加上昆曲的市場又小,演出越多賠得越多,各昆曲院團只能減少演出場次,結果形成越不演觀眾越不熟悉,越不熟悉越沒人看的惡性循環。
五、文化部振興昆曲指導委員會近期的主要工作
1. 努力爭取設立“京昆保護和發展專項資金”
加大對昆曲藝術的扶持力度,為昆曲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費支持,努力爭取設立“京昆保護和發展專項資金”,是實施《十年規劃》的重要保證。101年底,文化部曾向財政部提出申請,要求設立“京昆保護和發展專項資金”。由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實施,“京昆保護和發展專項資金”一時還未能落實。我部將繼續爭取國家財政部門的支持,盡可能落實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的專項資金,力爭使昆曲院團的基礎設施、劇目的繼承與發掘、表演藝術的傳承、人才的培養和保護、從業人員待遇等方面有較大的改善。
2. 繼續做好昆曲表演藝術的傳承工作
昆曲藝術的發展歷程證明,只有做好對表演藝術精粹的傳承工作,昆曲藝術才能得以延綿不斷。前輩藝術家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經典劇目,也將昆曲的表演藝術推向了高峰。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記錄和保存好昆曲藝術家優秀劇目的聲像資料。在昆曲的藝術建設上,一方面要對優秀傳統劇目搶救和繼承,另一方面,我們還要重視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很多傳奇、雜劇、南戲中的劇目,非常適合昆曲的演出,我們將從中吸取營養,豐富昆曲劇目。自浙江永嘉昆曲傳習所成功改編演出南戲《張協狀元》后,新近,北方昆曲劇院根據南戲改編的《宦門子弟錯立身》,也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3. 下大力氣培養出類拔萃的昆曲人才。
盡管現在每個院團都招收了學員,但出類拔萃的表演尖子人才還顯得非常匱乏,昆曲作家、昆曲作曲也后繼乏人。中國戲曲是有別于其他戲劇藝術的一門綜合藝術,表演歷來被視為處在戲曲藝術的核心地位,它是昆曲藝術創作過程的最終完成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部昆曲藝術發展史,便是一部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昆曲表演藝術家的系列人物傳記。正是一代代昆曲藝術表演大師演繹了中國昆曲藝術的歷史,因此,造就出類拔萃的表演人才就顯得非常重要。在去年全國昆曲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活動期間,文化部舉辦了為期7天的知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講習班,7位昆曲藝術家為來自全國的近11位昆曲中青年演員示范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年初,文化部昆指委已對全國各昆曲院團所的劇目傳承情況做了摸底調查,將在明年適時舉辦為期一月的昆曲傳承講習班,目的就是為了調動老一代藝術家的積極性,為青年演員營造一個傳藝多師、刻苦求學的良好環境。
4. 大力培養昆曲觀眾
昆曲觀眾的培養,是關乎昆曲生存發展的大計。歷史上,中國昆曲曾經創造了長達10多年的輝煌,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今天,我們當然不能指望人人爭看昆曲,但如何吸引更多的人來關心、支持、欣賞昆曲,是我們每一個昆曲從業者的責任。過去的幾年中,我們的昆曲院團曾在當地舉辦了各種昆曲藝術普及知識講座、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F在,我們仍然要下大力開展昆曲的普及工作,走出劇院、深入大學,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昆曲藝術教育,爭取昆曲新一代的觀眾。另外,我們還要大力扶持和發展昆曲業余組織,業余組織的成員在學習、表演、宣傳昆曲的過程中,就成為了昆曲的愛好者和參與者,成為了最熱心的觀眾。有了他們的參與和支持,昆曲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5. 大力提倡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增強昆曲藝術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昆曲的經費不足問題,可以通過特殊的政策加以解決,但昆曲的保護和振興不僅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靠昆曲藝術的自身魅力去感染和吸引觀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支敬業愛業、樂于奉獻、不計名利、自甘淡泊、德藝雙馨、充滿活力的昆曲隊伍。昆曲不應僅僅作為一種前輩的遺產而被尊重和保留,而應將它視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全面、最精美、最形象的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這樣一份偉大的遺產,倍加珍視,并加以保護和振興,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作為從事昆曲藝術的專業人員,應該以更執著的追求,更強烈的使命感,更奮發的精神狀態,為弘揚我國優秀傳統藝術而努力奮斗。
(文化部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
中國文化報 10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