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紙,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因此得名。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所以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里刊書以及揚州..閱讀全文→
銅墨盒的出現大抵源于為科舉考試的方便。趙汝珍《古玩指南》云:“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以攜硯不便,漬墨于脂,盛以粉奩,其說特新艷,然無確據”。墨盒的歷史,據清代學者趙之琛的推論和筆者對“修竹自制”墨盒..閱讀全文→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件黃楊木雕弈棋筆筒。說起這件鵝黃色,呈橢圓形的筆筒,它和乾隆帝還有一段“姻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黃楊木雕弈棋筆筒貢入內府。這件可能是在康熙年間納入宮中的筆筒,立刻引..閱讀全文→
宋朝的大忠臣包文拯一臉墨黑。那么原因呢?相傳,包文拯和宋仁宗,原先都是天上的星斗。為了維護凡世的太平興盛,玉皇大帝打算派遣他倆下去,繼續扶持大宋的江山。 可是,包文拯心計很深,嫌氣下界清苦,不多愿意..閱讀全文→
歙硯石品,林林總總,其中尤為名貴、稀缺和神妙者,當數“廟前青”。此類歙硯通體青碧,宛如綠玉,呵氣生水,溫潤細膩,在當今的古硯收藏者中聞名遐邇,但在悠久的硯史上卻有一個逐漸被發現和認知的過程。也許,..閱讀全文→
相傳,清乾隆年間(1750),連城姑田元甲村有一名叫蔣少林的農民,出門去邵武做工謀生,看到當地人用竹麻造紙,想到家鄉竹林成片,便虛心向造紙師傅請教,整整三年,學會了造紙功夫才回家。蔣少林回鄉后,便上山..閱讀全文→
八駿硯正面 “八駿硯”是大明時期程君房專制。相傳當時只制作了四塊,專為皇帝所獨用。明代是我國國學走入國家體制的時期,統治者為培養種類人才,國學教育很昌盛。而程君房瓦硯是采用兩漢、魏晉、南北朝流傳..閱讀全文→
在中國證券市場無紙化之前,有部分股票已經印刷完畢準備發行,但由于股票認購證的發行與使用,使其提前退役。這部分股票的存在,無疑給我們留下了研究股票發行方式的實物資料,也為股票收藏豐富了品種。由于中國..閱讀全文→
硯洲俗稱硯渚,“硯渚清風”是肇慶市(古端州)八景之一,即指此地江風習習,清爽宜人,西江流至此地,水分兩路,遠眺硯洲,猶如一葉輕舟,飄浮江中,景色優美。傳說這美麗的景色競然和包公有關。 相傳北宋康定..閱讀全文→
湖筆制作工藝圖 湖筆制作工藝圖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繡花針。湖筆按原料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閱讀全文→
一,原料:檀皮、稻草等 二,加入草灰蒸煮 三,放在山坡上日曬雨淋 四,多種原料混合發酵、打漿 五,用竹廉抄成紙張 六,焙垅烤干做成宣紙 宣紙原料 宣紙的選料和其原產..閱讀全文→
徽墨制作圖 徽墨制作圖 徽墨制作圖徽墨制作工藝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藝非常講究,"廷之墨,松煙一斤之中,用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同時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因此,"得其墨者..閱讀全文→
在中國民間有許多歡度中秋之夜的習俗,但中秋之夜“甩火頭”卻是另類。 農歷八月十五日晚,在端硯的故鄉廣東肇慶白石村上演了一場傳統習俗“甩火頭”。 晚八時,白石村的男女老少數百人齊集村邊的堤路,輪番舞動..閱讀全文→
端硯制作工藝 端硯制作工藝 / 端硯制作工藝 端硯制作工藝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閱讀全文→
清代梁紹壬曾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對端硯如此慨嘆:“端硯之辨最難,非生長斯土悉心窮究者,不能知也!倍顺幹娈斎徊粌H僅是坑口石質石色之辨,而是指整個端硯學的研究。故清嘉慶著名的端硯學人李兆洛在其《..閱讀全文→
眾人觀看巨硯 18條龍盤繞在長城左右,一只鳳凰展開翅膀朝向天空…… 這是被當地人稱為“天下第一硯”的構圖,在這方硯臺背后有著一個家族5代人200年的夢想。從清朝末年,河北的李氏家族經歷了近200年..閱讀全文→
在紙誕生以前,絲綢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為我們光輝燦爛的古文化立下過功勛。 追溯中國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鱉甲殼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為文字的載體;鐘鼎文——金文,是銘鑄在金屬器件的文字,其載體是金屬。..閱讀全文→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