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 首頁 -> 傳統文化 -> 文方四寶文化

    文方四寶文化

    文方四寶:即古代筆、墨、紙、硯四書寫器物文化。

    湖筆趣聞

    吳興三絕 元初,吳興筆工馮應科以所制筆“直中繩,勾中勾,方圓中規矩,終日握而不敗”,被當時隗集在湖郡的南宋遺老們譽為“妙筆”。當時湖州民諺將趙孟頫的字、錢舜舉的畫、馮應科的筆并稱為“吳興三絕”。 當?.閱讀全文→

    清代最為名貴的“開化紙”

    開化紙,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因此得名。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所以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里刊書以及揚州..閱讀全文→

    四位文化名人與一方精品墨盒

    銅墨盒的出現大抵源于為科舉考試的方便。趙汝珍《古玩指南》云:“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以攜硯不便,漬墨于脂,盛以粉奩,其說特新艷,然無確據”。墨盒的歷史,據清代學者趙之琛的推論和筆者對“修竹自制”墨盒..閱讀全文→

    紙的選擇方法

    選紙: 質地柔韌厚密:選擇紙張的時候質地是最重要的,質地不佳的紙既容易損筆,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紙,莫不以品質見稱,如澄心堂紙「密如璽」,玉板宣「柔韌、耐久」。紙質堅韌緊密是最好的,選擇時以目測就可..閱讀全文→

    紙的歷史

    紙,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在紙張發..閱讀全文→

    徽墨的三大流派

    漢代制墨業主要集中在陜西扶風、麋、延州一帶。南北朝時移至河北易水、山西潞州。唐末五代,由于戰亂、兵燹,社會動蕩,大批北方墨工紛紛舉家遷居江南歙州。易水墨工的超凡墨技和歙州豐盛的松木資源,使歙州墨..閱讀全文→

    端硯著名坑洞介紹

    端硯產于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硯石出自不同的坑口,區別是比較大的?涌诎凑詹煌瑯藴士梢杂胁煌姆诸。 按開采地點的不同 可以分為山坑和水坑兩類。水坑佳品細膩嫩爽,滋潤堅實,致密嚴實,具有發墨不傷毫,呵氣..閱讀全文→

    墨的種類

    墨的種類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照時間來分,有兩大類: 石墨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種「悉如墨」之山石。上古無松煙墨,要寫書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書之證亦有不少。但石墨做書自魏晉以后無聞,石..閱讀全文→

    黃楊木筆筒“震動”乾隆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件黃楊木雕弈棋筆筒。說起這件鵝黃色,呈橢圓形的筆筒,它和乾隆帝還有一段“姻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黃楊木雕弈棋筆筒貢入內府。這件可能是在康熙年間納入宮中的筆筒,立刻引..閱讀全文→

    墨的歷史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中國人已經使用了數千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朱砂書寫的。漢代紙料發明后,用石墨作書已感不適,一種以漆煙和松煤為之的丸狀墨產生了,這是日后用墨之濫觴。公元4世紀三國魏..閱讀全文→

    毛澤東與端硯

    到韶山旅游,在參觀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時,在陳列的眾多毛澤東遺物中,你將會發現有一方雕琢得十分精致的端硯。你再細看,硯上還刻有一行小字:“片真老坑石也,是吾子孫不得與人。乙酉八十五歲,齊白石記于京華鐵..閱讀全文→

    藏硯家蘇東坡與端硯

    蘇東坡多才多藝,他的詩詞文章,世所推崇,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文壇泰斗.蘇東坡對文房四寶不僅鐘愛,而且頗有研究,寫下了不少關于端硯的精辟論述及贊美端硯的詩文.蘇東坡生前藏硯不少,既有端硯又有澄泥和歙硯.其中..閱讀全文→

    硯的使用方法

    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硯」。 使用須換清水: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磨出來的墨會「別有特色」,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閱讀全文→

    古端“狀元硯”

    在古端硯雕飾中,有一類是勉勵人們積極向學、奮發有為作品,那就是比較惹人喜愛而注目的“狀元硯”系列。 例如民俗古語(或稱民俗成語)中有一路連科、一甲一名、喜報三元、狀元及第、獨占鰲頭、魚躍龍門、功名富..閱讀全文→

    端硯創始人的傳說

    端硯之所以為歷代文人所喜愛,除了它具有許多天然特點外,還在于制硯藝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這些藝人們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在硯石上雕刻了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梅蘭菊竹等圖像,爭奇半勝,變化萬千,..閱讀全文→

    包文拯摔硯涂黑臉的傳說

    宋朝的大忠臣包文拯一臉墨黑。那么原因呢?相傳,包文拯和宋仁宗,原先都是天上的星斗。為了維護凡世的太平興盛,玉皇大帝打算派遣他倆下去,繼續扶持大宋的江山。 可是,包文拯心計很深,嫌氣下界清苦,不多愿意..閱讀全文→

    王一品湖筆

    在湖州城里,有一家百百(音弼,即二百)年老店,招牌是郭沫若書寫的“王一品齋筆莊”。它是我國開設較早的一家自產自銷專業筆莊,創建于公元一七四一年(即乾隆六年),迄今已有二百四十三年歷史,所產天官牌毛..閱讀全文→

    包公不持一硯歸

    端硯自士林推崇,逐漸就被人們神化了,于是又有"包公不持一硯歸"的故事,流傳全國各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稱包公)被調來端州做地方官。他到任不久,便聽說歷任地方長官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閱讀全文→

    歙硯“廟前青”的歷史與神話

    歙硯石品,林林總總,其中尤為名貴、稀缺和神妙者,當數“廟前青”。此類歙硯通體青碧,宛如綠玉,呵氣生水,溫潤細膩,在當今的古硯收藏者中聞名遐邇,但在悠久的硯史上卻有一個逐漸被發現和認知的過程。也許,..閱讀全文→

    蔡倫與姑田漂白紙的傳說

    相傳,清乾隆年間(1750),連城姑田元甲村有一名叫蔣少林的農民,出門去邵武做工謀生,看到當地人用竹麻造紙,想到家鄉竹林成片,便虛心向造紙師傅請教,整整三年,學會了造紙功夫才回家。蔣少林回鄉后,便上山..閱讀全文→

    遼硯的傳說

    遼硯,因產地在遼東而普遍被北方人所熟悉,特別是民國時期曾與端硯、歙硯、羅紋硯齊名而倍受文人雅士和巨商大賈的青睞。遼硯的由來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遼代。 遼國景宗皇帝正宮娘娘蕭皇后(蕭燕燕)的父親是蕭思..閱讀全文→

    端硯的起源和發展

    端硯 硯,不僅有其實用功能,而且還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美感,這就是硯的欣賞價值!段髑宄幾V》云:“古今佳硯,因質美工良,而鑒賞品題,因人增貴!钡拇_,硯臺在其制作過程中,不斷融入各個時代的藝術特征,形..閱讀全文→

    大明程君房"八駿硯"的傳說(組圖)

    八駿硯正面 “八駿硯”是大明時期程君房專制。相傳當時只制作了四塊,專為皇帝所獨用。明代是我國國學走入國家體制的時期,統治者為培養種類人才,國學教育很昌盛。而程君房瓦硯是采用兩漢、魏晉、南北朝流傳..閱讀全文→

    上海紙質的"關門股票"

    在中國證券市場無紙化之前,有部分股票已經印刷完畢準備發行,但由于股票認購證的發行與使用,使其提前退役。這部分股票的存在,無疑給我們留下了研究股票發行方式的實物資料,也為股票收藏豐富了品種。由于中國..閱讀全文→

    包公沉硯成硯洲的傳說

    硯洲俗稱硯渚,“硯渚清風”是肇慶市(古端州)八景之一,即指此地江風習習,清爽宜人,西江流至此地,水分兩路,遠眺硯洲,猶如一葉輕舟,飄浮江中,景色優美。傳說這美麗的景色競然和包公有關。 相傳北宋康定..閱讀全文→

    墨的使用方法

    以清水逐漸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雜質,則磨出來的墨就不純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過多,以免將墨浸軟,或墨汁四濺,以逐漸加入為宜。 墨正:柳公權有所謂的「筆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閱讀全文→

    湖筆制作工藝及特點(組圖)

    湖筆制作工藝圖 湖筆制作工藝圖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繡花針。湖筆按原料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閱讀全文→

    藥墨的傳說

    兒時在農村常見有人用墨汁給痄腮病人治玻見他們一邊口中念咒語,一邊用毛筆在病人癤腫處畫符,最后完全用墨汁涂成黑墨窩,外觀像鐵上黑膏藥,并且療效還不錯。學醫后才知道,那咒語只是心理暗示,而真正起效果的..閱讀全文→

    筆的種類

    筆之種類甚多,現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為重要。 紫毫筆乃取野兔項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堅勁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堅韌,謂之健毫筆,以北毫為尚,其毫..閱讀全文→

    宣紙制作工藝(組圖)

    一,原料:檀皮、稻草等 二,加入草灰蒸煮 三,放在山坡上日曬雨淋 四,多種原料混合發酵、打漿 五,用竹廉抄成紙張   六,焙垅烤干做成宣紙   宣紙原料 宣紙的選料和其原產..閱讀全文→

    民間的端硯傳說

    端硯是我國“文房四寶”的寶中之“寶”,千百年來,它與湖筆、徽墨、宣紙齊名,成為營構我國傳統的書房文化所不能缺少的物質因素。 在民間,端硯還有“硯田”、“墨盂”、“墨函”、“墨池”、“筆田”、“筆潤”..閱讀全文→

    徽墨制作工藝(組圖)

    徽墨制作圖 徽墨制作圖 徽墨制作圖徽墨制作工藝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藝非常講究,"廷之墨,松煙一斤之中,用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同時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因此,"得其墨者..閱讀全文→

    傳世古硯的非常故事

    明代著名書法家周天球曾珍藏石硯 在津南區咸水沽鎮劉家碼頭村老鄉醫劉傳義家中,珍藏著一方硯臺,來歷不同一般。 據劉傳義介紹,這方石硯的主人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周天球(1514—1595),后被咸水沽士紳周汝昌..閱讀全文→

    精品欣賞

      明宣德時期 彩漆云龍管筆   明宣德時期黑漆鑲嵌彩繪管筆   明萬歷時期檀香木雕云龍管筆   明萬歷時期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龍紋瓷 閱讀全文→

    硯的歷史

    硯,集書法、繪畫、雕刻諸藝術為一體,特有的色調和造型,加之渾然天工的巧琢,以其莊重與風雅,成為"四寶"之首。文人學子在案頭陳放一硯,在書寫作畫時一邊慢慢地研磨,細品墨行于硯上的樂趣,一面細細地舔筆,..閱讀全文→

    岳飛愛端硯

    在歷代名人所用過的羰硯中,民族英雄岳飛的端硯恐怕最富傳奇性了。 據清人梁紹壬所著的《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岳飛使用的端硯“硯色紫,體方而長,背鐫‘持堅、安白、不磷、不淄’八字,無款!睕]有題款,怎見得..閱讀全文→

    善璉湖筆世家

    篆刻是一種藝術,而能在圓錐狀的筆管上進行自如微刻、并在技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全國屈指細算也不多見。青年山水畫家及美術工藝師孫育良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孫育良制湖筆善微刻,筆管上刻的都是密密麻麻須在..閱讀全文→

    “ZG硯都”中秋之夜再現傳統習俗“甩火頭”

    在中國民間有許多歡度中秋之夜的習俗,但中秋之夜“甩火頭”卻是另類。 農歷八月十五日晚,在端硯的故鄉廣東肇慶白石村上演了一場傳統習俗“甩火頭”。 晚八時,白石村的男女老少數百人齊集村邊的堤路,輪番舞動..閱讀全文→

    湖筆十八稱

    筆為文房四寶之首,而湖筆在古時,人們曾經賦予各種別致的代稱,至今廣泛應用。意趣盎然,耐人尋味。 一、管:《箋》:“彤管”,筆亦管也。 二、管子:唐《開元遺事》:有一書生,進謁李林甫,稱筆為“管子”。 ..閱讀全文→

    宣紙的起源和特色

    宣紙起源 宣紙產于中國安徽涇縣境內的丘陵山區(涇縣古時屬于宣州府,現屬于宣州市管轄,因此稱為宣(XuanPaper)。這里山清水秀,溪水潺潺。為手工制造宣紙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檀皮、草料、調料、溪水等等。..閱讀全文→

    端硯制作工藝(組圖)

    端硯制作工藝 端硯制作工藝 / 端硯制作工藝 端硯制作工藝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閱讀全文→

    湖筆千年淵源(圖)

    湖筆 湖筆:亦稱湖穎,是"文房四寶"之一,被譽為"筆中之冠"。 我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于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閱讀全文→

    端硯研究的女科學家——郭海棠

    清代梁紹壬曾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對端硯如此慨嘆:“端硯之辨最難,非生長斯土悉心窮究者,不能知也!倍顺幹娈斎徊粌H僅是坑口石質石色之辨,而是指整個端硯學的研究。故清嘉慶著名的端硯學人李兆洛在其《..閱讀全文→

    多福硯的傳說

    泰山之前,汶水分雙流環繞徂徠山流過,又匯合于大汶口,西流而去。據清人王士禎記,明崇禎年間,山東鄒平名士張華東丁丑三月游泰山,途宿泰山南部小鎮大汶口,行至汶水之濱,于水中得一異石,“石可尺許,背負一小蝠,一蠶,..閱讀全文→

    家族故事——龍鳳巨硯傳奇(圖)

    眾人觀看巨硯  18條龍盤繞在長城左右,一只鳳凰展開翅膀朝向天空…… 這是被當地人稱為“天下第一硯”的構圖,在這方硯臺背后有著一個家族5代人200年的夢想。從清朝末年,河北的李氏家族經歷了近200年..閱讀全文→

    硯的稱謂

    硯是“文房四寶”之一,它的歷史已很久遠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漢初期的硯臺和硯石,那么,它至少有二千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它的稱謂或別稱,可謂多矣! 一曰即墨侯。唐朝文嵩以硯擬人,作..閱讀全文→

    紙的種類

    造紙的主要源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制成之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分為兩大類: 弱吸墨紙類:多系竹纖維制成,紙面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開,所..閱讀全文→

    墨的選擇方法

    各家制墨,都有其不同的制墨風格與獨特的墨品,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因徽墨的赫赫聲名,除徽墨之外的其他制墨業者,可置而不論。所謂墨派,即指徽墨的歇縣、休寧兩派。自李廷哇落籍徽州以來,千余年間徽州墨家..閱讀全文→

    "紙"字:為什么從糸旁?

    在紙誕生以前,絲綢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為我們光輝燦爛的古文化立下過功勛。 追溯中國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鱉甲殼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為文字的載體;鐘鼎文——金文,是銘鑄在金屬器件的文字,其載體是金屬。..閱讀全文→

    硯的種類

    端硯:歙硯和端硯并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端硯為硯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山下際潮水,..閱讀全文→

    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

    杭州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

    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

    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

    北京國子監辟雍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


    【】

    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于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后,原明代圣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季康拈緯涫⒀b,安置在書架.. 閱讀全文→


    【】

    九江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根據文獻記.. 閱讀全文→


    【】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