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及團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宮的西北側。
北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帝王宮苑,始建于遼代,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現金是北京市北海公園。遼代時仿照蓬萊仙境建瑤玙行宮,到金代時擴湖疊石,營建廣寒宮,元代又三次擴建瓊華島,并以島為中心修建了帝都和宮苑。以后又經明清兩代增拓擴建,遂具今日之規模。
北海在故宮和景山西北約500米處,占地面積約70萬平方米,水域廣闊,占全園面積的一半以上。明代北海、中海、南海合稱三海,又稱太液池,并列為禁苑。民國初年,中海和南海合并一園,稱中南海,北海另辟一園。
瓊島位于湖的南側,是全園的中心,金代稱瓊華島,元代更名萬壽山,后因山頂建白塔,又名白塔山。島上的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櫛次鱗比,按其布局大致可分為以白塔為主體的東、南、西、北四個部分。瓊島的頂部矗立著高達35.9米的白塔,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
山的南坡以永安寺為主體,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鐘鼓樓等建筑,這些建筑均為歇山頂,并覆蓋有黃、綠、紫等各色的琉璃瓦,自山頂俯瞰,色彩斑斕,蔚為壯觀。永安寺西的悅心殿是皇帝引見群臣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其后的慶霄樓是帝、后冬日觀冰嬉戲之處;山的西坡有琳光殿和閱古樓。閱古樓是皇帝私人藏書的地方,樓平面呈半月形,樓上下共25楹,左右合抱,墻壁遍嵌《三希堂》法帖刻石495方,保留了魏晉以來書法家的墨跡,匯集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精華。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刻石被稱為稀世奇珍,并稱“三!。
山坡上的畝鑒室、煙云盡態亭、甘露殿、蟠青室、攝山亭等古代建筑,古雅幽靜。山的北坡有仿江南鎮江金山寺而建的漪瀾堂和道寧齋、碧照樓、遠帆閣、延樓等,與太液池北岸五龍亭、西天梵境隔水相望,構成太液池畔交相輝映的兩組重要建筑群。山的東坡林木成蔭,怪石嶙峋,崖洞深邃,自山門、石橋、牌坊至智珠殿、見春亭,構成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至今還保存有清乾隆皇帝題詩碑。
大液池東、北沿岸亭臺樓閣掩映在綠叢碧波之間。優美如畫的畫航齋,建筑精巧秀麗,環水長廊盤曲深幽,可與江南園林的情調相媲美。畫防齋北側是三面臨水的濠濮澗,假山琳麋,小橋曲折,卻也另有一番天地。
靜心齋是北岸的主體,占地約1公頃,曾是清朝太子讀書的地方,乾隆皇帝常在這里撫琴吟誦,故又稱乾隆小花園。全園以山石池水為中心,以齋亭樓軒點綴其間,飛瀑流水,往還索回,景致變幻無窮。此外,小西天、大西天、九龍壁、五龍亭、闡福寺等,也為湖光山色增添了無限風采。
團城在北海公園南門的西側,位于北海與中海金鰲玉橋之東橋頭北側。團城既是北海公園的一部分,又是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獨立的小園林,它與北海、中海、南海共同構成了北京城內最優美的風景區。
團城原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島,金朝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一1179年),金世宗完顏雍于島上開始建造宮殿,與北海瓊華島廣寒殿遙遙相望,成為御苑的一部分。明清兩代增建了承光殿、玉甕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清齋、鏡瀾亭等建筑,并在島嶼周圍加筑城墻,還砌有垛口,初步確定了團城的規模。
團城高5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位于團城中央的承光殿,是園內的主體建筑,平面呈正方形,為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四面各推出單檐卷棚頂抱廈,色彩絢麗,裝飾十分豪華。殿內木刻雕龍佛龕中供奉著一尊白玉釋迦牟尼坐佛,為一方整玉雕琢而成,相傳玉佛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時明寬和尚從緬甸募化而來,奉獻給慈禧太后的,慈禧還親筆題寫聯額,以示求佛的虔誠。
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大肆搶掠團城內的各種珍奇古玩,至今玉佛左臂尚留有侵略者的刀痕。殿前放置一個大玉甕,重3500公斤,用一整方墨玉雕成,名“瀆山大玉!,民間有傳說說玉料是由月宮的瓊樓玉宇上掉落人間的,亦有說是女蝸補天的余料,神奇縹緲。元世祖忽必烈曾用玉甕盛酒宴賞功臣,明代流落于民間,以作菜甕。清代被乾隆帝訪得,重金收購,移置團城,并建亭保護,他還親筆撰寫《玉甕歌》、《玉甕詩》銘刻在玉甕上。(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