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遺產 -> 文物保護單位:》炳靈寺石窟-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炳靈寺石窟-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第一批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約50公里處、黃河北岸的積石山中。

        炳靈在藏語中是“十萬佛”之意。炳靈寺石窟有上、下二寺,分布在南北2公里長的峭壁上,瀕臨黃河,地勢險要。石窟開鑿于西秦的建弘元年(420年),第169窟中有當時的墨書題記,這是全國石窟中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題記。此后,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元、明,各代都有程度不等的新窟營建。炳靈寺石窟現存窟34個,龕149個,大小石雕像694身,泥塑像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塑像大者27米,小者僅20多厘米,唐代的作品約占三分之二。另有一座石雕的方塔,四座泥塑塔。

        炳靈寺最大的洞窟是169窟和172窟,高達40多米。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曾有記載:“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倍唛_鑿在離地面六、七十米的懸崖絕壁上,沿三轉五回盤旋而上的棧道天梯可以到達二窟。西秦時開鑿的169窟塑造了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北壁正中的大立佛的形象,造型概括、手法簡練、比例諧調。該窟南壁的大立佛,眉目俊秀,衣紋線條簡單流暢,衣服下面的肌膚依稀可見。171龕是唐代的彌勒佛大像龕,依山開鑿雕刻,高達27米,原來是石胎泥塑,現在泥塑部分早已經毀壞,雖不能看到它完整的體貌,但仍保存著唐代造像面型豐滿、比例勻稱的特征。這樣巨大的雕塑,沒有高超的藝術技法是很難實現的。

        炳靈寺的壁畫保存到現在的,雖然數量較少,卻真實地反映了十六國時期西北地區人民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建筑藝術,這也正是炳靈寺壁畫的重要價值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畫中,可以看到與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婦女形象極為相似的女供養人的形象。壁畫用遒勁的線條表現了云鬢叉髻、披巾飄帶、盛裝打扮的婦女的形象。還有兩幅維摩詰圖,一幅描繪了菩薩裝的維摩詰居士臥病在帷帳內,手扶床沿奮力欲起和張口雄辯的模樣;另一幅描繪了菩薩裝的維摩詰侍立在釋迦牟尼佛的一側的情形。

        隋、唐的壁畫,由于元、明以來密宗畫的刷新和重制,保存下來的不多。隋代壁畫主要是8窟南北壁的供養菩薩畫像,姿態生動,神情各異。元、明兩代的壁畫比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層的元代佛教故事畫,3窟南壁元代的八臂觀音和168窟南壁的明代八臂觀音,以及172窟木閣上的明代木版畫涅槃。這些壁畫雖然都是以密宗為內容的,但是其繪畫的技法卻仍然繼承了唐宋的傳統,線條圓潤嚴謹,使用濃重熱烈的色彩來裝飾。1964年在窟前修建了一道20多米高,2米寬,長350米的石壩,更好地保護了下寺的全部石窟群。今天我們可以乘游艇從劉家峽水庫大壩內前往,可直達窟前。(國家文物局) 

     

    點擊搜索與:炳靈寺石窟相關的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