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紓生卒:1852—1924 |
人物簡介
林紓,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別署冷紅生,學界稱其為閩侯先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長安賣畫翁、春覺齋主人。筆名餐英居士、芙蓉山樵、閩中畏廬子、射九、踐卓翁、蠡叟等。室名春覺齋、煙云樓、浩然堂、填詞堂、鳳篁館等等。
林紓生活的時代,正逢中國由近代到現代急劇轉型的時期,即鴉片戰爭結束后的十幾年至二十世紀頭幾十年。從中國文化的發展整個歷程去觀照,林紓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無疑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源于他多重的文化身份。
首先,他的身份是一位文學家,著有《閩中新樂府》、《畏廬詩存》、《劍腥錄》、《巾幗陽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等40余部作品。一腔熱血,針砭時弊,勾勒出中國近代社會的人生百態,開一代文學之新風氣,是新文學的“不祧之祖”。
而他更是一位古文家,自詡“六百年中震川外無一人敢當我者”其“為文宗韓、柳。少時務博覽,中年后案頭唯有《詩》、《禮》二疏,《左》、《史》、《南華》及韓、歐之文,此外則《說文》、《廣雅》,無他書矣!陛嬘小段窂]文集》、《畏廬續集》和《畏廬三集》三種,收錄作品近三百篇。從“畏廬之文每一集出,行銷以萬計”,可見影響之大。
同時他也是一位學者,總結有自己的一套系統的古文理論。除在《論古文之不宜廢》、《論古文白話之相消長》、《送大學文科畢業諸學士序》、《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書》、《送姚叔節歸桐城序》、《贈馬通伯先生序》、《與姚叔節書》、《答甘大文書》等篇中,對古文有多論述外,還著有《韓柳文研究法》、《春覺齋論文》、《左孟莊騷精華錄》、《左傳擷華》等系統的理論專著。
他也是一名教育家,先后執教于杭州東城講舍、北京五城中學、金臺書院、正志學校、京師大學堂和國立北京大學,在高等實業學堂和旅京閩學會兼職,并講學于北京孔學會、文學講習會等,尤其是,與陳璧以及末代帝師陳寶琛和閩紳力鈞、孫葆瑨等合辦的蒼霞精舍,是與舊私塾全然不同的紳辦新式學堂。教學內容除漢文外,還開設了數學、英文、歷史、地理、時務等新式課程。此后蒼霞精舍歷經多次變遷,演變為今日的福建工程學院。
林紓最廣為人知的身份,則是作為小說翻譯家。作為古文翻譯外國小說的第一人,林紓一生著譯頗豐,與人合譯小說近兩百多部,除翻譯得最多的哈葛德的作品外,不乏有莎士比亞、笛福、斯威夫特、蘭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爾、歐文、雨果、大仲馬、小仲馬、巴爾扎克、伊索、易卜生、托爾斯泰等名家作品。
此外,林紓在書畫上亦頗有成就。各類兼善,書畫俱工!俺跻造`秀細謹見長,似文徵明,繼而稍趨濃厚,近戴醇士,又偶涉石濤,故其渾厚之中頗有淋漓之趣;B淡墨薄色,神致生動!庇袛狄郧в嫷募炎鱾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