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的仫佬族
仫佬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遠在兩、三千年前,她們的祖先為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生活在我國嶺南的廣闊土地上。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樣,仫佬族的古代先民也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1958年在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巖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柳江人”化石,經考古學家、人類學家考定,距今約5萬年,具有南方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征,說明仫佬族先民在距今五萬年前已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與今廣西境內的百越族群后裔諾民族的體質特征相近。仫佬族先民屬于先秦時期百越族群中駱越里的一支,魏晉、隋唐時期為“僚”中的一支,宋元時期為“伶”中的一支。
在嶺南廣西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物,有以繩紋粗陶為代表的釜、罐等;也有桂林甑皮巖出土的蚌殼、石斧、石杵、石鑿、骨針、骨錐等,這些文化遺物,經碳(14)測定年代為8000—9000年左右。這說明在百越族群的先民中,漁獵采集經濟仍占主要地位。仫佬族中流傳“兄妹為婚”的故事。說婚后生下肉團,把他砍碎,拋撒四野,變成人類。它反映了仫佬族的先民,曾經歷過母系氏族原始群婚的階段。
近年來在隆安大龍潭遺址發現的碳屑,碳(14)測定年代為6500年上下。在欽州那丙公社獨北禾塘嶺出土的木炭,碳(14)測定年代為4500年左右。這兩處古文化遺址的發現,說明仫佬族先民在4000—5000年前,已處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其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火的使用更加廣泛普遍,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由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
戰國以后的仫佬族
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末年,居住在嶺南西部一帶的仫佬族先民,被稱為西甌駱越民族,當時已進入了階級社會。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設官置吏,把嶺南統一在中國范圍內,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漢代又分為九郡,仫佬族地區屬潭中縣地。從此仫佬族先民進入了祖國民族大家庭,嶺南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時大批的漢族人民,先后進入嶺南與西甌駱越民族雜居,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嶺南越族的融合和分解,加速了西甌駱越民族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隋唐時代,中央封建王朝,對嶺南西部地區的統治,進一步加強了。唐代,既逐步增加了州縣的設置,派來了大批漢官進行直接控制,同時又設置了幾十個羈縻州縣,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長吏,采取了“去者不追,來者羈之”的羈縻政策。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肖銑后,以隋代義熙縣地置融州。領融水、武陽等縣地,后改安修縣。仫佬族地區屬安修縣,為桂州都督府管轄。這一時期,仫佬族的先民俚僚社會經濟,已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牛耕開始出現,稻田耕作技術有了提高,手工業的冶煉、淘金、制陶、采銅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央封建王朝,又把一些著名的文學家或官員,如柳宗元、李商隱、元結等人貶來(或派來)嶺南做官,他們在那里設館開班,傳播中原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思想。但仫佬族先民居住的天河、安修、武陽等地仍然存在奴隸制。
宋代,是仫佬族先民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宋太祖開寶5年(公元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羅城縣。先隸融州,后屬慶遠。委來漢官管轄,廢除五代時的煩苛賦斂。宋仁宗皇祐年間,中央王朝鎮壓儂智高的起兵以后,在桂西廣大地區普遍建立土司機構,伶僚族住居的羅城、天河等地區設漢官統治。根據宋朝廷派到宜州任職的沙世堅撰《思恩府蠻人請留鹽錢論碑》記載:當時仫佬族先民的民族頭人,被侮稱為 “蠻長”。
明王朝建立后,一方面繼承了宋、元之制,在羅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住區設流官,推行里甲制度,調整統治轄區,進行更加嚴密的統治;另一方面,則在縣官之下,增設了土巡檢司、鎮和寨堡等基層機構,利用當地少數民族頭人為官,把流官與土官的統治結合起來。洪武二年(1369),分融縣(融安、融水兩縣境)管轄的東隅里、西一里、西七里、西九里、東五里、東九里、平東里、平西里、高元里、布政里、安祥里、樂善里等十三里的688村劃歸羅城縣。洪武34年(1402)設立安祥、樂善二里、莫離、武陽、通道三鎮和寨那、寨印、寨城、寨嶺等四堡,大力推行堡兵制度,加強軍事統治。明英宗正統12年(1447)2月,又建立了中峒鎮、保江鎮、理源鎮等三巡檢司,把原來的莫離鎮巡檢司移于東江莫埠,安湘鎮巡檢司移于郭城隘,樂善鎮巡檢司于煩口,通道鎮巡檢司于高縣里。明憲宗弘治9年(1496)9月,“析天河縣十八里地置永定長官司”,下設東禪鎮、思農鎮、歸仁鎮等土巡檢司,設土官、副巡檢各一員。在天河縣和河池州之南(今羅城宜山縣境),分設永順副長官司和永順正長官司,以壯族土酋韋萬妙等為土官。這些統治者。既有漢官,又有本地少數民族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