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少數民族文化 -> 音樂歌舞曲藝:》壯族樂器:馬骨胡-藝術

    壯族樂器:馬骨胡-藝術


    藝術馬骨胡,民族樂器,少數民族,壯族,壯族樂器壯族樂器:馬骨胡壯族樂器:馬骨胡

    馬骨胡

    馬骨胡,壯族拉弦樂器。壯族稱冉督、冉列。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帶和云南、湖南等省壯族地區。多為壯族獨腳戲伴奏,亦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在民樂中也可作為高音樂器。馬骨胡相傳已有二百余年歷史,最初用于節日串寨演奏,稱“游院”,亦即壯族民間器樂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后來用于壯劇伴奏。

    馬骨胡在壯語中稱“冉督”、“冉列”!叭健睘楹俳y稱,督,為骨頭,意即用馬、騾、牛的骨頭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稱之為馬骨胡或骨胡。壯語又稱“冉列”、“冉森”!傲小、“森”兼有體積小、發音高而尖之意!叭搅小庇质怯蓚髡f中一對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組成。形制與奚琴類型的樂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常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曲、說唱音樂、壯劇和布依戲等戲劇伴奏。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百色、樂業、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區,貴州省興義、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等地。

    琴筒原用一段、現用多塊馬、騾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長10—12、直徑5厘米,呈橢圓形,前口蒙蛇皮、魚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桿紅木或紅椿木制,上粗下細,長46—60厘米,頂端雕馬頭為飾。置二軸,原黃(一種鹿)角制,現用紅木制。張二條鋼絲弦。定弦d1、a1,音域 d1—e3,兩個多八度。

    演奏時,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頓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獨奏、八音樂隊合奏、莫倫說唱和壯劇伴奏。是八音樂隊的主奏樂器,在壯劇樂隊中也居領奏地位。

    馬骨胡的結構

    傳統的馬骨胡,由琴筒、琴頭、琴桿、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琴筒呈橢圓筒形,多采用“哩馬”(小馬)的大腿骨上部制作,兩端稍加修整,大口一端磨平,琴筒原用一段、現用多塊馬、騾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長10—20厘米、直徑5厘米,呈橢圓形,筒身上下開出裝入琴桿的通孔,筒長10厘米—12厘米、直徑4厘米—6厘米,大口一端作為筒前口,多蒙以蛇皮,也有蒙魚皮或青蛙皮的,并使用雞蛋清做粘合劑,筒后端敞口或置音窗。琴頭、琴桿多使用一整根硬木或竹桿制成,多采用紅木、紅椿木、羅漢竹或金竹制作,上粗下細,全長46厘米—60厘米,木制者以紅木為好,竹制者以羅漢竹最佳。琴頭系在木制琴桿頂端雕刻出馬頭為飾,竹制琴桿則需單獨雕出木制馬頭鑲嵌于竹桿上端,馬頭雕飾精巧細致,玲瓏美觀。琴頭下方橫置二軸,置軸部位呈方柱形,弦軸原來多用雄黃(即黃麂,又稱吠鹿)角制作,既質地堅硬、不易跑弦,又靈巧美觀、風格獨特;后來多使用黃楊、黃檀或琴桿木料制作,呈圓錐形,軸柄部位刻有條紋,置軸方向與琴筒平行。琴桿呈圓柱體,上粗下細,中間設有絲弦作為千斤。皮面中央置有木制空心琴馬,張有兩條琴弦,定弦d1、a1,音域d1—e3,兩個多八度。原來多用羊腸弦或絲弦,現改為鋼絲弦。琴弓用細竹做弓桿,兩端拴以一束馬尾為弓毛,弓長60厘米左右。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支來自壯族民間的馬骨胡。琴筒用馬的大腿骨制作,呈橢圓形,筒長11.5厘米,前口蒙以蛇皮,面徑6厘米,后口置鏤空音窗,內徑4厘米。琴桿紅木制,全長61厘米,頂端雕以馬頭為飾,下方置軸部位呈方柱形,其上橫置兩個硬木制圓錐形弦軸,軸長12厘米。琴桿圓柱形,上粗下細,中間設絲弦千斤,下端裝入琴筒并外露,竹制空心琴馬、張兩條絲弦,琴弓用細竹做桿,較粗一端在弓桿尾部,兩端拴以黑色馬尾為弓毛,弓長69厘米。這支馬骨胡為196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音協贈予音樂研究所珍藏。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建國后,改革的馬骨胡用內蒙馬及牛骨拼粘琴筒,尤以大洋馬腿骨拼粘的琴筒發音最好,音量宏大;并將琴桿加粗改短,弦軸改為紅木制作,琴弦用鋼絲弦,采用二胡琴弓,演奏時還將雙膝夾持琴街改為置于腿上,60年代已用于獨奏。今天的馬骨胡,定弦為d1、a1,音域由d1~e3,有兩個多八度。音色清脆、明亮,既與京胡近似又較之柔美,已成為富有壯族特色的獨奏、齊奏樂器。在北路壯劇樂隊中,馬骨胡是主奏樂器。為它配奏的,還有一種琴筒較大的中音馬骨胡。它們襯托唱腔,使壯劇音樂更加優美動聽。

     

    馬骨胡演奏

    馬骨胡的演奏方法

    演奏時采用坐姿,將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夾于兩膝間,琴桿直立,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在兩弦間拉奏。馬骨胡通常按五度關系定弦為a1、e2,音域a1—d4。民間也常定弦為:f1、c2;g1、d2;c1、g1;d1、a1。在“八音”合奏和壯劇伴奏中,也常用反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近似京胡并較之柔美,清脆明亮,高音較為尖銳,低音較為剛勁,介于高胡和京胡之間,但要比京胡柔和。演奏民間曲調時,只用第一把位,很少換把。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打音、倚音、滑音和頓弓等。馬骨胡主要用于獨奏、樂隊合奏、莫倫說唱和為壯劇、布依戲、山歌和說唱伴奏。在“八音”樂隊中,馬骨胡是主奏樂器,它在基本曲調不變的基礎上,自由加花、延長或緊縮,使曲調產生多聲部的效果。馬骨胡在壯劇伴奏中,猶如京胡在京劇中所起的作用。壯劇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壯劇過去用清胡伴奏,現在用一支馬骨胡伴奏;北路壯劇用兩支馬骨胡伴奏,并分別用反、正兩種定弦(如反弦定e2、a1,正弦定d1、a1),也將這種定弦稱為公、母馬骨胡。在壯劇伴奏中,馬骨胡領奏曲牌的第一小節,然后其它樂器再同時進入各自的聲部。馬骨胡也是山歌、浪哨歌等民歌和靖西、德保一帶莫倫說唱的伴奏樂器。在民間,馬骨胡沒有獨奏樂曲,多是演奏器樂合奏曲牌、戲劇曲牌和山歌調。馬骨胡經常演奏的曲牌有:《正調》、《八板調》、《過場調》、《迎客調》、《月調》、《八音調》、《升堂調》、《喜調》、《苦調》、《梳妝調》、《采茶調》、《探姑樓》、《馬走街》、《馬到林》、《武將調》和《乖嗨咧》等。著名的民間藝人有:隆林的班其業、韋卜元、韋公,西林的黃文標、蘇志輝,田林的黃福祥等,他們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磨練出嫻熟的技藝,有的技法多彩,風格濃郁,有的可以同時吹木葉和拉奏馬骨胡。

    起源與發展

    起源

    馬骨胡是起源于奚琴類型的拉弦樂器。從清代初年起,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拉弦樂器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品種。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1899年-1984年)《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三十四章)中載:“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現了四弦的四胡,專用于伴奏京劇的京胡。少數民族地區也出現了不少拉弦樂器,如廣西壯族的馬骨胡等!睋䦃炎謇纤嚾80年代初回憶:壯劇到現在已是第七代人了,祖輩們說,在沒有壯劇以前,早就有人拉冉列了。最初,人們常在節日里,拿起馬骨胡、土胡、葫蘆胡和壯笛等壯族民間樂器到鄰近的村寨去演奏,叫作“游院”,這便是壯族民間器樂合奏-“八音”(采用馬骨胡、土胡、葫蘆胡、三弦、壯笛、八音鑼、八音鼓、小鈸等八種主要樂器合奏)的早期形式。馬骨胡在由邕劇——板凳戲——“土戲”——壯劇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中,始終是主要的伴奏樂器。1815年,當隆林縣成立了半職業壯劇團以后,馬骨胡又成了壯劇樂隊的領奏樂器。后來又成為“八音”樂隊中的主奏樂器。照此說來,馬骨胡出現于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民間傳說

    關于馬骨胡的來歷,在廣西的壯鄉山寨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很早以前,這里住著一位聰穎俊俏的姑娘阿冉和一位勤勞勇敢的青年阿列,他們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非常相愛。阿列是個彈不虛發的好獵手,常常拉起土胡向阿冉傾述衷腸,阿冉則用嘹亮的山歌表達自己的一片鐘情。阿冉家有一匹渾身棗紅、四蹄雪白的駿馬“四蹄雪”,長得高大肥壯,毛色油光發亮,走如行船跑如飛,遠近聞名。一天,土司要用“重金”買下“四蹄雪”,當他看見貌似仙女的阿冉后,垂涎千尺,連人也要霸占,便下令連人帶馬一同搶回山寨。土司強迫婚嫁,阿冉寧死不從而被關進后院的黑屋里。土司得意忘形,乘興試馬時,卻被摔得頭破血流,他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差人殺了“四蹄雪”,又把馬皮剝下、馬骨剔出丟在阿冉面前,威逼說如不與他成婚,也要像馬一樣扒皮、剔骨。阿冉看見心愛的“四蹄雪”慘遭不幸悲憤萬分,她拔下一些長馬尾,收拾起一條馬的大腿骨,請在土司家當長工的窮苦人捎給了阿列。阿列痛苦欲絕,便用馬腿骨做琴筒、馬尾做弓毛制成了一支別致的馬骨胡,聲音高亢嘹亮,響徹山谷。阿冉從美妙的琴聲中得知阿列搭救她的時間和辦法。夜晚,阿列爬過高墻,救出阿冉,并射死了追趕的土司。從此,他倆一起離開生育他們的山寨,走遍壯鄉各地傳授馬骨胡技藝,并在琴頂雕刻馬頭為飾。后來村村寨寨響起馬骨胡的優美琴聲,人們為了紀念阿冉和阿列這對傳授馬骨胡的青年人,就把馬骨胡稱作“冉列”,并世代相承、流傳至今。

    改革馬骨胡

    20世紀50年代以來,壯族音樂工作者和民族樂器制作師通力合作,對傳統的馬骨胡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先后制成高音、中音馬骨胡,使音色圓潤、柔美,廣泛用于獨奏、器樂合奏、伴奏或樂隊協奏中。

    50年代后,隨著壯劇藝術的繁榮,馬骨胡也得到相應的改革和發展,先是用馬、騾、牛等大牲畜的大腿骨直接制作琴筒。嗣后,廣西壯劇團和北京民族樂器廠共同探索,曾試用內蒙馬及牛的骨塊拼粘琴筒,使筒體適當增大,克服了用自然腿骨、筒體過小的局限,尤以用大洋馬腿骨拼粘的琴筒發音最好,音色圓潤、柔和,音量得以擴大;后又經過廣西藝術學院李廣才、百色歌舞團陳立新等音樂家的長期藝術實踐,將琴桿加長、加粗,改為紅木柄螺旋弦軸,采用鋼絲琴弦、二胡琴弓,增加了硬木琴托,演奏時還將雙膝夾持琴筒改為置于左腿上,使演奏技巧得以發揮。60年代,改革的馬骨胡已發展成為較完善的高音拉弦樂器,它保持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廣泛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與樂隊協奏等器樂演奏形式中。在北路壯劇樂隊中,馬骨胡是主奏樂器,還專門設計制作了為它配奏的、琴筒較大的中音馬骨胡,它們能很好地襯托唱腔,使壯劇音樂更加優美動聽。

    90年代初,廣西歌舞團器樂演奏家彭民雄和北京民族樂器廠著名弦樂制作師滿瑞興合作,又共同研制成第三代高音、中音馬骨胡。它們的琴筒是用剖開的馬骨與紅木拼合粘接而成,筒的內腔做了一些巧妙的處理,使發出的音響柔美而圓潤,下把位的高音優于二胡,成為較理想的獨奏樂器,很有希望在民族管弦樂隊的高音拉弦樂組占有一席之地。這項成果獲得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名曲名家

    馬骨胡是民間八音樂隊的主要樂器。亦用于齊奏和獨奏。齊奏曲有《壯鄉春早》、《壯山駝鈴》等。

    馬骨胡經常演奏的曲牌有:《正調》、《八板調》、《過場調》、《迎客調》、《月調》、《八音調》、《升堂調》、《喜調》、《苦調》、《梳妝調》、《采茶調》、《探姑樓》、《馬走街》、《馬到林》、《武將調》和《乖嗨咧》等。

    著名的民間藝人有:隆林的班其業、韋卜元、韋公,西林的黃文標、蘇志輝,田林的黃福祥等,他們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磨練出嫻熟的技藝,有的技法多彩,風格濃郁,有的可以同時吹木葉和拉奏馬骨胡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