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
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娛樂活動,最早起源于三國時期。北魏文人楊街之的《洛陽伽藍記》中,就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描寫,可見當時已有舞獅的場面。
關于舞獅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北魏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把他們囚困邊關拓荒三年。一日,武帝巡視禁區,邊將設宴款待,并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舞者作歡騰喜悅狀,或作低首相憐狀,舞技非常美妙。
武帝很喜歡,便問胡人這舞叫什么名字?胡人答道:“北魏朝圣,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沽皇恩!蔽涞勐牶簖埿拇髳,賜名“瑞獅”,恩準俘虜回國。自此,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
南北朝時,舞獅首先在軍隊流行,到唐代后,舞獅又出現在宮廷的宴會上。據說唐高祖為慶賀登基,曾大宴群臣及四夷賓客,其中的表演活動就設計了“五方獅舞”。唐代的《樂府雜錄》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劃衣,執紅獅子,謂之‘列獅子郎’,舞太平樂!
由此可見,獅舞在當時已成為逢年過節、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同今日的舞獅比較,當時的舞獅只是雛形,不過,大體的形式并沒有相差太多,只是技巧沒有現在豐富。
舞獅大體上分為北方獅舞與南方獅舞。北方舞獅稱瑞獅,相傳是胡人從塞外傳到中原的。北獅的外形,全身由獅被遮蓋,舞獅者只露出雙腳,下身穿著和獅被同色的褲子和花靴。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或稱太獅),一人扮一頭小獅(或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繡球作為引導,并先開拳踢打,以引誘獅子起舞。
舞獅的動作有跌撲、翻滾、跳躍、搔癢、抓耳,還有滾繡球、過跳板、上樓臺等難度較大的動作。舞獅時配以京鼓、京鈸、京鑼,氣氛熱烈,引人入勝。
南方舞獅稱醒獅,相比之下,南獅的道具和技巧更為全面。獅舞還與當地流傳的武術結合起來,舞獅的基本功就是南拳的武術基本功,舞獅者往往武術高強,身懷絕技。南方的醒獅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
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勇猛而剛烈;少獅即幼獅,憨態可愛,一般跟隨文、舞獅同場表演。南獅造型極度夸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備。
傳統的武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會獅”、“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動作難度較大。一般舞獅的隊伍經過鋪面住戶時,主人皆燃放鞭炮。一些商賈為了討個好彩頭,還把一兜生菜(諧音“生財”)和大紅包(包里除了錢,有的還加錦旗和香煙)高懸在二三層樓的竹竿上,稱“吊青”。
于是,獅子踩著人梯踏肩而上,站在頂端表演轉身、托舉和采青等技藝,直到咬下懸賞之物,才邊舞邊下來。最后,獅子向主家叩伏三次,以謝賞賜。更有甚者,將十多張八仙桌擺成梯級,讓獅子上樓臺,叫“采臺青”。
凡新獅初舞,按照傳統的俗規,要進行一個莊重的儀式,叫做“開光點睛”。點睛之人必須是德高望重、且上有雙親下有子孫的人。點睛時,點睛人在梵香、向天地敬酒一(灑酒)之后,向東南方行禮,然后鳴鼓殺雞,用新筆濺雞血點于獅頭的左右眼。點睛人把執筆的手揚起時,全場鼓聲雷鳴,鑼聲大響,一片歡騰景象。
同時,新獅在地上活動,驀然騰起,在歡聲笑語中,舞動它那美妙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