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民稟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聲音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南岳風俗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合社會環境中產生和積淀而成的,它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反映了南岳的社會歷史、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又表現了歷代南岳人所走過的生活發展道路,同時,也體現了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與南岳的山水名勝、佛道宗風的密切聯系。
朝壽佛: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就是南岳的朝壽佛日。相傳,無量壽佛名金真,號宗慧,唐朝資興人,16歲出家,享年139歲。修神123年,因道行甚高,駐息雁峰寺,圓寂之后顯靈于湘南一帶,大約明代中期出現在衡陽一帶,故有“五百年轉回雁峰”之傳說,當地人看到這些跡象,把他視為“萬壽無疆”的活佛,所以衡岳一帶為了祭祀他,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在他生前坐禪的壽佛殿前舉行朝壽佛的盛會。每到此時,壽佛殿內舉行盛大法會,各地善男信女齊聚于此,為壽佛慶壽,為家人祈福。形成 “二月初八朝壽佛”民俗。